黄纬禄两弹一星人物事迹简介
黄纬禄的科研成就大家知道吗?黄纬禄两弹一星人物事迹新鲜出炉,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黄纬禄两弹一星人物事迹简介【精选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黄纬禄两弹一星人物事迹简介篇1
在多级的中远程导弹和由它改进而成的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的研制中,由于控制的对象复杂、难题多,因而控制分系统的研制难度是相当大的。他同有关专家、科技人员一起,绞尽脑汁,刻苦攻关,经过三年多的艰苦努力,终于研制成功了既符合技术要求又符合我国经济、技术实际的控制分系统。制导采用捷联全补偿方案,姿态稳定采用一次振型相位稳定、二次振型幅值稳定的综合稳定方案,获得了较高的制导精度。用长征一号于1970年4月24日成功地发射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揭开了中国航天活动的序幕。
他作为控制专业研究所的所长,参加和领导了远程导弹和由其演变而成的长征二号运载火箭初期的研制工作。主持了控制分系统是采用平台—计算机方案,还是采用速率捷联惯性制导方案的讨论,并直接进行了有关的理论计算和分析论证工作,最后同有关领导、专家一起决定采用平台—计算机方案。使我国弹道导弹和运载火箭的控制分系统又开辟了一个新的技术途径,保证了控制分系统有很高的可靠性,使远程导弹和长征二号运载火箭得以按期研制成功。
黄纬禄两弹一星人物事迹简介篇2
1970年7月,我国决定开始研制固体潜地导弹。在南京长江大桥附近进行全尺寸模型弹水下冲击试验时。黄纬禄组织参与了试验的全过程。在没有任何遮拦的露天作业现场,烈日的暴晒使模拟弹壳内的温度上升到了五十摄氏度左右,壳体内空间十分狭窄,胶黏剂还挥发出刺鼻的气味,在密不透风的壳体内,工作环境异常艰苦。
技术人员个个光着膀子,穿着短裤,弯腰蹲在壳体内操作,不到五分钟就汗流如注,每十分钟必须换人。第三轮换人时,年逾半百的黄纬禄坚持进入壳体作业,刚进去几分钟他就大汗淋漓,但他却笑着说,我要和大家一起接受“烤”验。
1982年10月17日,随着一声巨响,我国的第一枚固体潜地导弹“巨浪一号”由高尔夫级传统动力弹道导弹潜艇水下发射成功,我国成功赶上美国、苏联、法国等大国的步伐,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第二次核打击能力的国家。成功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无数个日夜的坚守研究。
当时“巨浪一号”的总设计师黄纬禄带领着自己团队立刻投身到第二次核打击的研发中,他们坚韧不屈、不畏艰难,经历了无数次失败,他们从未想过放弃。对于黄纬禄来说,每一次失败都是一次经验教训,他们在失败中寻找原因,然后又重新上马,日复一日,熬白了头发,但是他们还是依旧坚守着。
1988年9月27日,“巨浪一号”的的弹道导弹核潜艇发射固体潜地导弹试验圆满成功。作为“巨浪一号”技术顾问的黄纬禄,眼眶湿润了,他的目标终于实现了。这是我国固体战略导弹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标志着我国完全掌握了弹道导弹核潜艇水下发射技术,从而使中国成为继美国、苏联、英国、法国之后,第五个拥有核潜艇水下发射战略导弹能力的国家。黄纬禄也因此被称为“巨浪之父”。
黄纬禄两弹一星人物事迹简介篇3
1943年,二战期间,黄纬禄远赴英国实习。一颗落在英国伦敦的纳粹导弹险些令他死于非命,然而,这也深深地震动了这个无线电专业的实习生。
振兴国家、工业救国的信念愈发坚定。实习期满,他决定留英深造无线电专业。学成之后,他怀着报效祖国的理想毅然回国。
1956年,钱学森的一场报告再次改变了无线电专家黄纬禄的人生轨迹。他穿上军装,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导弹研制之旅。
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在聂荣臻元帅的指挥下,第一代航天人从零开始,发射了中国自己的“争气弹”。作为我国第一代固体潜地战略导弹总设计师,黄纬禄和他的团队始终奋战在导弹研制的第一线,在荒凉的戈壁滩上,风沙扑面、人迹罕至,而他和同事们在潜地导弹研制战线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
黄纬禄解决技术难题有妙招:在脑中画出故障树,从根到梢逐步判断,甄别一个解放一片……此法屡战屡胜,液体型号技术人员评价他是“故障分析一个准”的导弹医生。
一般情况下但凡名医,大都深谙养生之道,爱惜身体,规律生活。可是“导弹医生”黄纬禄却并非如此。
1982年,黄纬禄主持研制的新型潜地导弹发射成功。成功的背后,顶着巨大压力的黄老忍受着病痛折磨。到医院检查时,医生十分诧异,这个消瘦的人到底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会落得一身的病: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输尿管结石、心脏病……
黄纬禄两弹一星人物事迹简介篇4
1916年12月18日,黄纬禄出生于安徽省芜湖市。父黄藻(又名黄慎闻)为清朝秀才,曾任小学教员,要求子女认真读书、积极上进,对他刻苦攻读、严谨治学有深刻的影响。童年的黄纬禄就读于芜湖市芜关小学,后入芜关中学读初中。
1933年8月,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江苏省省立扬州中学高中部。
1936年8月,考取南京中央大学电机系无线电专业。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随校搬迁至重庆。
1940年8月,毕业获工学士学位。后被分配到资源委员会无线电器件厂重庆分厂,历任助理工程师、工程师。
1943年5月,在英国标准电话及电缆公司和马可尼无线电公司实习。
1944年,在英国实习期间,险遭德国发明的世界第一代V-1型导弹轰炸,幸免一劫,还参观过V-2型弹道导弹。
1945年,考入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无线电系,攻读研究生。
1947年9月,以《双路无线电通信》的论文毕业获硕士学位。同年10月回国,在资源委员会无线电公司上海研究所任研究员。
1949年5月至1952年9月,在上海华东工业部电信工业局电工研究所任研究员。
1952年10月,调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兵部电子科学研究院,任研究员。
黄纬禄两弹一星人物事迹简介篇5
早在上世纪60年代,我国已先后研制成功了原子弹和液体地地战略导弹,但液体导弹准备时间长且机动隐蔽性差,缺乏二次核打击能力。黄纬禄临危受命,担纲我国第一枚固体潜地战略导弹“巨浪一号”的总设计师。为了准确掌握具体情况,黄纬禄走遍了大江南北。他发现,黄土高原上正在兴建一个巨大的水池,准备用于模拟潜艇水下发射条件。顶着阵阵风沙,黄纬禄站在了这个正在由几百个工人开挖的土坑前,眉头紧锁。后来,黄纬禄提出了“台、筒、艇”三步发射的试验程序——第一步在发射台上做试验,第二步在陆上发射筒中打导弹,第三步在舰艇上打遥测弹。
这样就省去了投资巨大的水池,大大简化了试验设施,节约了研制经费和时间。1982年10月12日,渤海海面上,一条喷火的蛟龙跃出水面……准备了十几年之久,第一代固体潜地导弹终于研制成功了。试验的成功震惊了世界,标志着我国成为具有自行研制潜地导弹和水下发射战略导弹能力的国家。中国拥有了二次核打击能力!
了解航天的人都知道,有一条“四共同” 原则一直被奉为航天型号系统协调工作中的“金科玉律”,即有问题共同商量,有困难共同克服,有余量共同掌握,有风险共同承担。这一原则是黄纬禄最早在潜地导弹的首次总师扩大会上提出的。那时,潜地导弹型号研制遇到了一个问题,虽然经过多次改进却无明显的效果,这样将使各方面的工作长时间停顿下来。在这个紧要关头,黄纬禄果断决定召开首次总师扩大会。这次总师扩大会之后,根据黄纬禄的讲话内容总结出了“四共同”的原则。如今,这一原则已经成为中国航天事业的一笔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