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刘玲琍先进事迹

| 李金

奇迹!她教会了听障孩子开口说话,衡阳特教老师刘玲琍感动中国。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刘玲琍先进事迹7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刘玲琍先进事迹

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刘玲琍先进事迹精选篇1

刘玲琍,女,汉族,1973年3月生,中共党员,湖南省衡阳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

卅载春秋,只为静待花开。1991年,她从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校毕业后,一直在衡阳市特殊教育学校任教,32年来,先后培养80多名学生。为了在带班中途不换老师,她怀的第一个孩子没敢要,直到32岁才有孩子,但不幸的是,孩子在8个月时被诊断为先天性神经性耳聋。刘玲琍白天教学生,回家教儿子,经过多年坚持不懈地训练,她的儿子终于能正常说话,进入普通学校就读,2023年高考,取得超本科线近30分的好成绩。在她的教育培养下,20余名听障学生进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并成功考上大学,80多名听障孩子回归社会,有的成为设计师、教师,有的通过职业教育,成为糕点师、园艺师,有了美好的前途和家庭。

潜心探索,奏响教研“乐章”。由于听力缺陷,聋哑学生没有有声语言思维,学习语言十分困难。为帮助学生发准音,她反复把嘴唇贴近孩子的手背,让孩子感受气流变化,或者将孩子的手指伸进她的嘴里,触摸发音的位置。每天下班,她都声音嘶哑,说话困难。但是,每当孩子们用含混的声音喊出“刘老师好”时,每当那些快要失去信心的家长听到孩子喊出“妈妈”,抱着她流下滚滚热泪时,刘玲琍的决心和信心都更加坚定了。在多年从事听力语言康复教学中,她把用到自己儿子身上的训练方式进行改进,不断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探索出“情景教学”、“合作学习”等教学模式,自编了“舌操”和语训教材,都应用在教学工作中,取得明显成效。她撰写的《聋校语文教学应做好“三个转变”》等20多篇论文多次在全国、省里获奖。

坚守清贫,用行动践行初心。她常说:“儿子和学生,都是我的天使,需要我守护。”作为衡阳特殊教育界的名师,许多康复机构曾向她抛出橄榄枝,但都被她拒绝了。多年来,她独自抚育儿子,虽然经济条件有限,但依然资助4名贫困残疾学生完成学业。虽然每周要上20多节课,忙得像陀螺一样,但她依然第一个报名参加“送教上门”,到社区里为那些不能到学校接受教育的重度残疾孩子上课,努力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感染着学生。

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等称号。

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刘玲琍先进事迹精选篇2

刘玲琍先后获得“全国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全国特教园丁奖”“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30多项。2023年,她当选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这次获评为‘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这是国家和人民对我的鼓励和鞭策。”刘玲琍表示,她在特殊教育这个平凡的岗位上,更加努力工作。用爱照亮特殊孩子前进的道路,用爱温暖特殊孩子的心灵。

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刘玲琍先进事迹精选篇3

1991年7月,刘玲琍从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校聋教育专业毕业后,分配到原衡阳市聋哑学校(现衡阳市特殊教育学校)。她先后从事语文教学和听力语言康复等,一直担任班主任、语文教研组组长。

“选择特教,意味着选择敬业与奉献。”33年来,刘玲琍用诚挚的心,握着孩子怯懦的手;用无私的爱,照亮孩子孤独的心。她经过长期探索实践,为听障孩子找到打开有声世界的钥匙,让30多名听障孩子开口说话。其中,有15名孩子进入普校随班就读。她还先后资助4名家庭贫困的听障学生完成学业,利用周末时间为重度残疾孩子送教上门。刘玲琍培养的学生中,很多成为社会有用之才。有的考上了大学,有的成为设计师、教师,还有的通过职业教育,成长为糕点师、园艺师……学生经过特殊教育,和正常人一样工作、生活、结婚、生子,拥有美好的前途和家庭。她被学生称为“刘妈妈”。

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刘玲琍先进事迹精选篇4

“她从命运那里夺回一副又一副翅膀,带领孩子们飞离寂静的牢笼,听每一个新的发音都打开一个新的世界……”

4月8日20时,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一套)播出《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盛典》。其中有衡阳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刘玲琍30多年如一日,扎根特教讲台,用爱心和坚守点亮特殊孩子心灵感人的故事。

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刘玲琍先进事迹精选篇5

今年43岁的邓亮,是刘玲琍带的第一批学生。入学时,邓亮已经年满10岁。虽然没有学会开口说话,但在刘玲琍的影响下,他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大学。

“什么弯弯弯上天?月亮弯弯弯上天。什么弯弯在水边?船儿弯弯在水边……”邓亮一笔一划,在纸上写下了这首童谣,往事如昨。

心向阳光,这是刘玲琍的微信名。邓亮给出了自己的理解:这个名字恰如刘老师的善良、乐观、努力追求生活的美好。而正是这种向上、向善的精神品质,多年来一直激励着邓亮。

1999年,邓亮从衡阳市特殊教育学校毕业后,进入一所聋哑学校读高中。通过自主招生考试,进入天津理工大学就读。

大学毕业后,邓亮应聘到了一家国企工作。3月21日下午,记者来到了邓亮的工作单位。档案整理、员工考勤、用车调度……在这里工作了17年,邓亮虽身兼数职,应付自如。

邓亮的爱人姜燕,同样是刘玲琍的第一批学生。小时候被父母送到学校,姜燕扯着妈妈的衣角不松开。刘老师温柔地把她抱起来,像妈妈一样轻拍着她,安抚她的情绪,直到她慢慢平静下来。

课堂上刘老师教同学们做手工、玩游戏,她也渐渐喜欢上了学校。姜燕记得,刘老师把字母卡片贴在黑板上,领着学生发音。光一个字母的发音,都要演示上百次。

起初,姜燕的发音并不标准。刘玲琍拿着字母卡片走到她身边,轻轻握住姜燕的左手伸进自己的喉咙,示意姜燕感受声带的振动,在刘玲琍一遍又一遍地展示下,姜燕在一个星期之后终于能发出“a、o、e”三个字母的标准音。

从衡阳市特殊教育学校毕业后,姜燕进入一所高中就读,最终考上了北京联合大学。毕业后,姜燕回到郴州永兴老家,成为一名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

33年来,刘玲琍先后教过80多名残障学生。这些孩子中,有的自己创业开店、有的成为设计师、舞蹈演员……也有多人像姜燕一样,重返特教课堂,成为一名特教老师。

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刘玲琍先进事迹精选篇6

人生无常,2005年,是刘玲琍人生中最寒冷的一年。

陪伴着一批批孩子长大离开,32岁的她终于有了自己的孩子。然而,儿子7个多月时被诊断为先天性神经性耳聋。

校长和同事都劝刘玲琍工作先放一放,带孩子去长沙做康复治疗。“治疗时间很长,可能是一年半载,也可能是三年五年。”当时,刘玲琍刚刚接手一个听障班,望着懵懂的孩子们、满眼期盼的家长,刘玲琍还是放心不下,“都是我的孩子,丢下他们不管,我做不到。”前思后想,她决心把儿子留在身边,一边带班教学,一边给孩子进行康复训练。

听障孩子由于听力缺陷,没有有声语言思维,学习说话比常人学习外语还要困难。在此之前,刘玲琍主要从事语文教学,让孩子们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提高生活自理能力,能更好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

当了母亲后,她更加懂得听障儿童家庭的辛酸,“突然觉得自己以前做得不够多、不够好,没有解决孩子们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如果提前打好基础,让孩子们能够开口说话,他们的未来会拥有更多可能。”刘玲琍暗下决心,要在无声世界里让孩子们拥有打开有声之门的钥匙。

白天,她上好每一节课、细心守护着每一个学生;下班后对儿子进行听力和发音训练;夜深人静时,翻阅专业书籍,自学听障语训方法。

为了让孩子们学会发声,刘玲琍把嘴唇贴近他们的手背,让孩子感受气流的有无与大小;示范发声时,把孩子们的小手放在自己的脖子上、鼻旁,感受声带的振动,找准发音部位。

除了集体课,她和每位学生每天至少有15至20分钟的面对面单训时间。一天下来,她总是声音嘶哑,咽喉肿痛。

功夫不负有心人。儿子在1岁多时能正常发音了,班上的孩子也有了很大进步。“当孩子们第一次开口叫‘爸爸、妈妈’时,我听到了世上最动听的声音。”刘玲琍的笑容盈满母爱。

“事实证明,天生听力障碍的孩子也是能够学会说话的。但这个过程非常艰难,越早进行康复训练越好。”2008年,学校开设了听障语训班,第一届招收了7个孩子。基于刘玲琍听障语训教学的成功经验,学校特意安排她带这个班。

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刘玲琍先进事迹精选篇7

刘玲琍与特教结缘源于小时候的邻居,那是一位既不识字,也不能讲话的听障残疾人。“我那时候就想,如果有一所学校能让听障者从小识字、学说话就好了”。14岁那年,刘玲琍毫不犹豫地报考了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校,毕业后回到家乡衡阳任教。正当刘玲琍尽力改变他人命运时,2005年,刘玲琍8个月大的孩子被诊断出先天性神经性耳聋。刘玲琍开始翻阅大量资料,每天给孩子训练说话的能力。

2008年,衡阳市特殊教育学校创办学龄前聋儿康复语训班,刘玲琍担任班主任。凭着教授儿子的经验,刘玲琍一边上课一边自编教材,自创唇舌操、触摸法和情境教学法。为了让学生尽快说话,刘玲琍每天一对一教学,让孩子们一点一点感受气流的大小,感受声带的振动。

吃饭、睡觉、缝补衣服、摘耳蜗、戴耳蜗……刘玲琍日复一日地照顾着孩子们,尽管自己的经济状况并不富裕,她仍然资助了好几名孩子。有一名学生的父母在外地打工,刘玲琍便把她接到自己家,照顾了两年时间。

33年来,刘玲琍一直坚守在教学一线,她已有20多位学生考入大学。去年,刘玲琍的儿子也拿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此外,刘玲琍还有80多位学生已经正常开始就业。

2047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