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复兴有我“黄武刚”事迹

| 李金

黄武刚,这位海上维权执法船领域的急先锋、海上特种船舶领域的拓荒者、极地航行舰船领域的先行者,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强国复兴有我“黄武刚”事迹7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强国复兴有我“黄武刚”事迹

强国复兴有我“黄武刚”事迹【篇1】

2011年11月,湄公河惨案发生后,黄武刚作为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新人,受命担任5艘老旧商船改装总体专业负责人。

面对设计建造图纸与实船相差甚远,而改装周期又只有一个月的紧急要求,他只得白天调研测量制定方案,连夜计算设计图纸并送船级社审查,最终在规定时间内圆满完成了改装工程及图纸现场送审工作,有效保障了中老缅泰四国联合行动任务。

2012年,我国启动了常态化巡航任务。

黄武刚作为某型船的技术负责人之一,面临时间进度周期紧、批量大、个性化需求不一致的现状,除负责大量总体专业图纸的设绘及与各专业的协调工作外,还要承担大量与船厂、用户的协调沟通工作。

2015年1月,他随船巡航,实地调研了现场复杂恶劣的环境条件及船舶运行情况,回来后,他向单位主动申请,牵头扎根某新型大吨位高速执法船项目开发,根据周边海域海上维权需求,结合我国动力系统和执法装备现状,开展大量多方案对比论证分析。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带领的团队经过多年的努力和论证,该项目最终作为重点型号立项,各项总体性能指标大幅提升,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定能成为我国海洋执法的骨干力量,为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做出重要贡献。

强国复兴有我“黄武刚”事迹【篇2】

“中国考古01”号是国内首艘专用考古工作船,亚洲排水量最大、性能最先进的全电力推进考古船。作为我国首艘考古船,“中国考古01”没有可供借鉴的母型,设计又必须满足实用性、先进性、安全性、前瞻性及美观性,因此设计难度非常大。

黄武刚带领团队完成了该船的总布置集成优化、线型和性能研究工作,协助解决了电力推进系统和考古系统复杂、空间布置紧张等设计难题,奠定了我国在水下考古领域的地位,该船最终荣获我国首届“全国十佳文博产品”第二名称号。

“向阳红18”号是我国同吨位中最先进的综合性海洋科考船,采用全电力推进,主要用于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等海洋科考,满足无限航区要求。黄武刚带队解决了概率破舱稳性、多种实验室和各类甲板调查作业设施集成布置的难题,首次实现在2000吨级船舶平台实现综合海洋调查的功能,同时具备水文、气象、地质、生物等科学考察的能力。

该船研制最终荣获中国船舶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首次执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东海共享航次便获得海洋一所、中科院海洋所、中国海洋大学等9个院所的广泛好评。

针对某边防巡逻艇要求较高航速和吃水较浅的需求,黄武刚通过理论研究和模型试验相结合的方式创新得到一种新的M船线型,并在国内首次应用实艇。同时,该船型具有良好的适航性、操纵性、消波能力、续航能力和装载能力,大大提升了中国边防部队在界河的巡逻执勤能力,充分展示了中国造船工业的发展水平以及中国边防装备的先进水平。

强国复兴有我“黄武刚”事迹【篇3】

黄武刚前往南极的时候,孩子才刚刚出生。刚出生的宝宝,免疫系统还不健全,风吹草动就容易生病,正是最危险的时候,而黄武刚却选择前往南极,踏上一条音讯罕至的道路。

令黄武刚感动的是,“回来以后,孩子还认识我。”黄武刚说道,孩子还愿意让他抱,还会对他笑,说明孩子还认识他。

近年来,黄武刚由于工作安排,从武汉所本部来到上海分部,妻儿仍在武汉。一年多来,因为疫情反复,与妻儿团聚时日很少,只能通过视频电话的方式联系。

强国复兴有我“黄武刚”事迹【篇4】

黄武刚本科就读于天津大学,硕士在大连理工大学,都是与海洋打交道的专业,在课业学习期间,他对海洋产生了浓厚的情怀。

研究生毕业后,黄武刚有很多选择,可以去研究所、船级社等单位,但当时尚显青涩的他,在了解了中国船舶701所“战舰摇篮”的光辉历史后,便毅然决然地选择了701所。

在黄武刚的骨子里,好像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只要是领导交代下来的新任务,黄武刚觉得自己一定能够完成,只要自己能保持学习的冲劲,虚心请教的态度,“一定能够做好的。”

刚入职不久,湄公河惨案的消息传来。他作为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新人,受命担任5艘老旧商船改装总体专业负责人。

一艘普通百吨级舰船的建造设计,常常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而黄武刚他们只有一个月的时间完成这一艰巨的改装任务,常常是白天调研测绘,晚上熬夜绘图,日日工作到深夜。

强国复兴有我“黄武刚”事迹【篇5】

遇事能扛,处事不慌,是从业十余年来,黄武刚一如既往的底色。

工作十余年,黄武刚参与或主持过考古船、科考船、海监船、巡逻舰以及破冰船等各种船舶设计,作为一名舰船设计师,在他看来,船舶设计就像“炒菜”,作为设计师,他要把握好各个部分设计的平衡与火候。

黄武刚常常需要进行多专业协调牵头工作,“舰船设计涉及到需要开展大量的新船型及各种新方法、新材料、新技术及新工艺的应用研究和大量的系统设备协调工作。”

舰船设计,推倒重来也是时有的事。在设计国内首艘专用考古工作船——“中国考古01”号考古船时,黄武刚参与设计的方案面临较大调整,“会有沮丧感。”他说道,对事物的认知都有渐进的过程,船舶设计也同样如此。

据悉,这艘考古船是首次在小吨位平台上采用全电力推进系统,大幅度提高其操作的灵活性,从而适应考古船的作业需求,该船最终荣获我国首届“全国十佳文博产品”第二名称号。

强国复兴有我“黄武刚”事迹【篇6】

极地科学考察,已有包括世界经济发达国家和主要发展中国家的51个国家参与,它关系着全球变化和人类的未来,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高科技水平在国际舞台上的展现与角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南极科考要求着高水平的极地装备研发,其中,破冰船破冰能力更是重中之重。为此,2017年,黄武刚随雪龙号代表单位首次参加南极科考,调研极地装备需求、破冰船破冰航行工况及系统运行情况、科考作业流程以及极区特殊装备的应用情况,为我国后续极地装备研发积累应用经验和奠定基础。

曾有前辈这样回忆过南极科考的经历:一言不发、两目呆滞、三餐不食、四肢无力、五脏翻腾、六神无主、七上八下、“九”卧不起、十分难受,这一酱油诗,在黄武刚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一百多个昼夜,尽管黄武刚一直晕船,但他只下过一次船,下船时间短短几小时,剩下的时间,他都在船上记录着南大洋和极地冰区的数据,为我国更新一代的破冰船做技术积累。

在科考船上,黄武刚吐得昏天黑地,有人和他分享“妙招”——打坐冥想,“其实没有用,主要是分散注意力。”回想起往事,黄武刚笑着说。

南极科考船,风急浪大,越高的舱位越感觉晕,但黄武刚每天都雷打不动地前往位于最高舱位的驾驶室,观测风速、流速、气象导航等信息,为之后相关的船型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晕船是肉体上的不适,而与家人分离,尤其是与刚出生的孩子分离,则是精神上的不忍。

在这一百多天里,他几乎没有任何能联系家人的通讯手段,有卫星电话,但卫星电话只有非常非常紧急的情况下才能动用,否则太“奢侈”了。

“这一段经历应该来说是惊喜与惊险并存,其中最难忘的还是惊险。”黄武刚说道,有一次雪龙船遭遇两个强气旋,大片海冰高度聚集连接成片达十几公里,受降雪干扰,晾望和雷达均无法识别冰山和水道,受强风影响,冰情变化剧烈,冰图信息失效,雪龙船因为破冰能力有限完全被困冰区多达一个多星期,并与外界几乎失去联络。

回想起这段惊险的经历,黄武刚却异常镇定,他向记者说当时正是天气回暖的时候,尽管无法向前,但他并不慌张,因为冰面消融就在前方。“这也更加加强了我们专注更强破冰能力破冰船、更多极地应用装备研发的决心。”黄武刚说道。

强国复兴有我“黄武刚”事迹【篇7】

2011年,黄武刚从学校毕业,来到中船七〇一所,刚刚工作就接到了改造老旧商船的重任,经过三十多个日夜的坚守,圆满完成任务;2017年,他克服孩子出生仅半年的困难,代表单位随“雪龙”号破冰船首次参加南极科学考察,为后续极地船舶系统制定相关技术要求和研制奠定基础……

11年来,这样的故事对黄武刚来说还有许多,立志“舰船报国”的他,将大量时间毫不保留地奉献给了我国船舶事业的发展。2022年,他荣获共青团中央评选的“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称号。

208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