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舰师黄武刚个人模范事迹
铸舰师黄武刚为中国船舶技术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才智,铸舰师黄武刚事迹大家了解过吗?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铸舰师黄武刚个人模范事迹(精选7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铸舰师黄武刚个人模范事迹【篇1】
2014年9月,“中国考古01”首航丹东,对甲午海战区域开展水下沉船遗址调查工作。由于有了先进的考古船加持,百余件文物陆续出水,考古人员初步确认这艘沉船就是“致远舰”。得知这一消息后,黄武刚兴奋了好一阵。
参加工作后,最令黄武刚感到光荣和自豪的,是他2017年代表中国船舶701所随雪龙号首次参加极地科学考察。在这次为期108天的考察过程中,经历了很多惊喜与惊险。一次,雪龙号遭遇两个强气旋,大片海冰高度聚集连接成片达十几公里,受降雪干扰,瞭望和雷达均无法识别冰山和水道。受强风影响,冰情变化剧烈,冰图信息失效,雪龙号因为破冰能力有限,被困冰区多达一个多星期,几乎与外界失去联系。
这次历险,更加坚定了黄武刚专注研发更强破冰能力破冰船的决心。回国后,在国内没有重型破冰船母型参考的条件下,黄武刚通过大量国内外调研学习和计算分析研究,独立研发出双向破冰船线型,经国外权威机构计算,破冰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指标。
铸舰师黄武刚个人模范事迹【篇2】
“中国考古01”号考古船是国内首艘专用考古工作船,亚洲排水量最大、性能最先进的全电力推进考古船,作为我国首艘考古船,“中国考古01”没有可供借鉴的母型,设计又必须满足实用性、先进性、安全性、前瞻性及美观性,因此设计难度大。他作为该船总体专业技术负责人,完成了该船的总布置集成优化、线型和性能研究工作,协助解决了电力推进系统和考古系统复杂、空间布置紧张等设计难题,奠定了我国在水下考古领域的地位,并且该船最终荣获我国首届“全国十佳文博产品”第二名称号。
向阳红18是我国同吨位中最先进的综合性海洋科考船,采用全电力推进,主要用于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等海洋科考,满足无限航区要求。他作为该船总体专业技术负责人,解决了概率破舱稳性、多种实验室和各类甲板调查作业设施集成布置的难题,是我国首次实现在2000吨级船舶平台实现综合海洋调查的功能,具备水文、气象、地质、生物等科学考察的能力。该船研制最终荣获中国船舶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首次执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东海共享航次便获得海洋一所、中科院海洋所、中国海洋大学等9个院所的广泛好评。
铸舰师黄武刚个人模范事迹【篇3】
极地科学考察,已有包括世界经济发达国家和主要发展中国家的51个国家参与,它关系着全球变化和人类的未来,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高科技水平在国际舞台上的展现与角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南极科考要求着高水平的极地装备研发,其中,破冰船破冰能力更是重中之重。为此,2017年,黄武刚随雪龙号代表单位首次参加南极科考,调研极地装备需求、破冰船破冰航行工况及系统运行情况、科考作业流程以及极区特殊装备的应用情况,为我国后续极地装备研发积累应用经验和奠定基础。
曾有前辈这样回忆过南极科考的经历:一言不发、两目呆滞、三餐不食、四肢无力、五脏翻腾、六神无主、七上八下、“九”卧不起、十分难受,这一酱油诗,在黄武刚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一百多个昼夜,尽管黄武刚一直晕船,但他只下过一次船,下船时间短短几小时,剩下的时间,他都在船上记录着南大洋和极地冰区的数据,为我国更新一代的破冰船做技术积累。
在科考船上,黄武刚吐得昏天黑地,有人和他分享“妙招”——打坐冥想,“其实没有用,主要是分散注意力。”回想起往事,黄武刚笑着说。
铸舰师黄武刚个人模范事迹【篇4】
2012年,我国启动了常态化巡航任务。
黄武刚作为某型船的技术负责人之一,面临时间进度周期紧、批量大、个性化需求不一致的现状,除负责大量总体专业图纸的设绘及与各专业的协调工作外,还要承担大量与船厂、用户的协调沟通工作。
2015年1月,他随船巡航,实地调研了现场复杂恶劣的环境条件及船舶运行情况,回来后,他向单位主动申请,牵头扎根某新型大吨位高速执法船项目开发,根据周边海域海上维权需求,结合我国动力系统和执法装备现状,开展大量多方案对比论证分析。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带领的团队经过多年的努力和论证,该项目最终作为重点型号立项,各项总体性能指标大幅提升,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定能成为我国海洋执法的骨干力量,为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做出重要贡献。
铸舰师黄武刚个人模范事迹【篇5】
位于湖北武汉的中船重工701研究所,被誉为我国的“战舰摇篮”。辽宁舰、国产航母、导弹驱逐舰、护卫舰、常规潜艇等,我国上百型千余艘的主战舰艇都是从这里设计研发,驶向万里海疆。如今,701所的青年舰船设计人员已成为科研工作的主力军和生力军,这批年轻人敢想敢拼敢创新,正在为推动海军装备发展奉献着青春、智慧和力量。
2022年,黄武刚当选爱岗敬业类“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面对祝贺,黄武刚谦虚地说:“我只是中国走向深海众多‘铸舰’者中普通的一员。”黄武刚希望有朝一日能看到更多出自他们80后“铸舰”师之手的舰船,驰骋在祖国的星辰大海。
此时,火红的朝阳从蔚蓝的海洋中升腾而起。望着远去的舰船,黄武刚的眼里闪着光。
铸舰师黄武刚个人模范事迹【篇6】
黄武刚结合自身经历,讲述了临危受命,为公安边防干警的首次境外武装执法提供紧急装备支撑,一个月内完成5艘船的执法改装任务;讲述了随船参与钓鱼岛海域的常态化巡航,担任 “中国考古01”号考古船的总体研制专业负责人,以及随雪龙号破冰船参加南极科考,获取极限条件下船舶结构、抗冰系统、极地科考作业等关键系统的第一手资料的经历,以及一路成长、一路追梦星辰大海的故事,展现了新时代舰船青年在为民族复兴强国伟业中奋楫笃行、挺膺担当的精神风貌,得到了现场观众的强烈共鸣和热烈反响。
针对我军某边防巡逻艇要求较高航速和吃水较浅的需求,他通过理论研究和模型试验相结合的方式创新得到一种新的M船线型,在国内首次应用实艇,航速超过国外许多知名的高速武装巡逻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同时,该船型具有良好的适航性、操纵性、消波能力、续航能力和装载能力,大大提升了中国边防部队在界河的巡逻执勤能力,充分展示了中国造船工业的发展水平以及中国边防装备的先进水平。
在国内没有重型破冰船母型参考的条件上,他通过大量的国内外调研学习和计算分析研究,独立开发的双向破冰船线型经国外权威机构计算破冰能力可以达到国际先进指标,并基于此开展多方案对比深化方案设计,有效牵引推动了我国极地相关配套系统及装备研制进程。
铸舰师黄武刚个人模范事迹【篇7】
南极科考船,风急浪大,越高的舱位越感觉晕,但黄武刚每天都雷打不动地前往位于最高舱位的驾驶室,观测风速、流速、气象导航等信息,为之后相关的船型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晕船是肉体上的不适,而与家人分离,尤其是与刚出生的孩子分离,则是精神上的不忍。
在这一百多天里,他几乎没有任何能联系家人的通讯手段,有卫星电话,但卫星电话只有非常非常紧急的情况下才能动用,否则太“奢侈”了。
“这一段经历应该来说是惊喜与惊险并存,其中最难忘的还是惊险。”黄武刚说道,有一次雪龙船遭遇两个强气旋,大片海冰高度聚集连接成片达十几公里,受降雪干扰,晾望和雷达均无法识别冰山和水道,受强风影响,冰情变化剧烈,冰图信息失效,雪龙船因为破冰能力有限完全被困冰区多达一个多星期,并与外界几乎失去联络。
回想起这段惊险的经历,黄武刚却异常镇定,他向记者说当时正是天气回暖的时候,尽管无法向前,但他并不慌张,因为冰面消融就在前方。“这也更加加强了我们专注更强破冰能力破冰船、更多极地应用装备研发的决心。”黄武刚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