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九章“两弹一星功勋”事迹
赵九章“两弹一星功勋”事迹是什么样的呢?赵九章的贡献有哪些?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年赵九章“两弹一星功勋”事迹(精选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赵九章“两弹一星功勋”事迹篇1
赵九章,1907年10月15日生于河南开封,籍贯浙江湖州。
赵九章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后留校任物理系助教;1935年—1938年在德国柏林大学学习,毕业获博士学位。
1944年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代所长;1947年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1950年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66年任中国科学院卫星设计研究院院长。
赵九章是九三学社社员,毕生从事现代气象学、海浪和台风中心预报、地球物理学、空间物理学等领域的研究工作。
赵九章是国民党元老戴季陶的外甥,并做过戴的机要秘书。后来他靠自己的才干,先是考上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后考上公费留学,与蒋介石次子蒋纬国一同去德国攻读气象专业。他只用3年工夫便获得博士学位。
赵九章“两弹一星功勋”事迹篇2
建国初期,技术力量薄弱,赵九章与涂长望携手合作,组建联合天气预报中心和联合资料中心,为新中国气象事业中两个最基本的分支(天气分析预报和气象资料)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56年,他出任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气象组组长,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8年和1962年连续两届当选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1967年,中国科学院造反派开始夺权,赵九章首当其冲。
他所有的权利统统被剥夺殆尽。____带给他的,除了学习班,便是没完没了的充满野蛮与疯狂的批判和斗争——因为他是戴季陶的外甥,和蒋纬国还有割不断的关系。他有生以来几乎没逛过大街,现在每天都要被押到大街上游逛一趟,而且脖子上还要挂一块大牌子,上写“反动学术权威赵九章”几个大字。等游街完毕,再回到科学院接受批斗,然后晚上还得赶写检查和交代材料。每次批斗,他都必须低头弯腰,老实认罪。
可他不肯低头,不肯弯腰。再说人老了,腰又有病,也实在弯不下去;即便弯下去了,也无法达到造反派规定的标准。于是,造反派便用烟头烫他的腿,烫他的腰,烫他的嘴,直到烟头烫灭了,他的腰还是没有弯下去。
赵九章“两弹一星功勋”事迹篇3
1907年10月,赵九章生于河南开封,祖籍浙江湖州,母亲钮家也是湖州人,家族在当地颇有些影响。早年因祖父到河南任职,全家随迁到开封。赵九章自幼聪慧,幼时读私塾,熟读四书五经等传统典籍,后来读完了初小、高小六年。清末民初,各种社会思潮涌现,新文化运动后,民主与科学思潮渐渐影响到年少的赵九章,从此他把“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作为人生格言,立志发奋读书,成为国家栋梁。小学期间,赵家家道中落。1921年,赵九章高小毕业,不得不辍学,父母只好将他送到远在上海的证券物品交易所当学徒,由其姨父戴季陶照料。他白天辛苦做工,但晚上无论多累都坚持偷偷看书自学。
有一天,老板娘发现了,以看书耗费灯油为由对他破口大骂,并禁止他晚上再学习。他只好忍气吞声,可不学习又怎么能做到自强不息呢?他想了一个巧妙的办法,偷偷削了竹片,做成一个上尖下圆的灯罩骨架,外面糊上不易透光的纸,做成灯罩,然后在灯罩一侧开个很小的孔。晚上等老板娘睡着后,才靠着小孔里透出来的微弱灯光看书。可即便如此,不久老板娘还是发现了他的秘密。老板娘大发脾气,把灯罩撕毁,夺走了小油灯。晚上没法读书,他干脆就把书上的定义、公式、定理剪下来藏在口袋里,一有空就掏出来学习。天道酬勤,半年多时间,他自学完成了初中物理课程。九个多月的学徒生活,让他备尝生活艰辛,也磨练了他的意志,他决心继续求学。
回到开封后,赵九章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这所学校是河南学生出国留学的唯一渠道,对英语和数理化特别重视,有外国教师任教,赵九章打下了坚实的英语和数理功底。五四运动爆发,对赵九章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学校,他喜欢阅读《少年中国》《向导》《中国青年》等进步书刊,激发了他的爱国思想。他既没有子承父业学习中医,也放弃了学习文学的初衷,而是改学自然科学,树立了科学救国的信念。参加学生运动的赵九章,不久便惹怒了开封军阀,加上家境更加败落,父亲将其送到了远在杭州的姑妈家,姑妈非常爱惜这个天资聪颖的侄子,也有能力在经济上资助他继续读书。1925年9月,他考入了位于杭州的浙江公立工业专科学校(1928年改为浙江大学)电机系。成绩优异的他数理科目特别突出,有时连老师都会让他上讲台,给同学讲解解题的方法。同学们笑称:“九章聪明在于他的头大,上帝送给他一个科学家的脑袋。”
赵九章“两弹一星功勋”事迹篇4
1929年8月,赵九章考上了国立清华大学物理系。在当年录取的174名男生中名列第四名。更幸运的是,他在这里遇到叶企孙、吴有训、萨本栋这样的大师。在物理系,他与傅承义、王竹溪三人被称为“物理系三杰”,备受师长的赞赏。叶企孙教授谦逊宽厚、循循善诱,不只传授科学知识,还教育学生爱国、做人。他常讲,如果我们的国家如大唐时那般强盛,这个世界上还会有人欺侮我们吗?要想国家不被凌辱,就只有靠科学。这些爱国思想深深地影响了赵九章。吴有训教授特别重视训练学生从事实验物理学研究的本领,要求对理论的理解,要建立在牢固的实验事实之上,要掌握实验技巧,提高实验精确性,而赵九章正是物理系做实验最认真的学生,这让他终身受益。大学四年,他除了上课、做实验,就是在图书馆如饥似渴地读书,他把满腔的爱国热情投入到学习科学技术上。
转学气象留学德国清华大学毕业后,赵九章留校任助教,专职管理物理实验。在叶企孙教授的建议下,赵九章从物理学转向了气象学。叶教授很早就看到了气象学与物理学的紧密关系,更考虑到日后气象学对国防建设、航空发展的重要性。1934年,赵九章通过了清华大学“庚子赔款”公费留学考试,其中规定,考取公费留学生后,要在国内导师指导下进修一年才能出国学习。
这使得赵九章有幸师从气象学大师竺可桢,在竺可桢的指导下,他写出了论文《中国东部空气团之分析》,初步研究了我国气象学的状况,也大概了解了日后在国外学习的重点。叶企孙、竺可桢等人根据掌握的信息,以及曾经在德国的学习经历,他们不顾“庚子赔款”留学必须去美国的规定,而是实事求是,改派他去气象学更强的德国留学。
赵九章“两弹一星功勋”事迹篇5
相信60后、70后甚至是80后的朋友们肯定都听过《东方红》,其实被广播普及进而传唱的歌曲,背后离不开卫星无线电波传播。1970年6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成功入轨,壮阔的《东方红》通过无线电波唱响神州大地。这是中国航天事业的一个里程碑,背后有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他就是“中国人造卫星之父”——赵九章。
赵九章1907年10月15日出生于河南开封,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因聪明好学被父母寄予厚望。而他本人也不曾辜负这份天赋,从小刻苦努力,成绩优异。
1919年,“五四运动”运动爆发,在赵九章的心中埋下了一枚叫做“科学”的种子。面对军阀割据和社会动荡的局面,年幼的赵九章意识到要改变国家现状,摆脱落后挨打的局面,就必须走科学和民主的路子。从此,立下了成为一名科学家的志向。
天道酬勤,1925年9月,赵九章考入了浙江公立工业专科学校预科电机工程(现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前身),并于1929年8月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师从著名物理学家叶企孙。在清华,赵九章彻底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结识了一大批有识之士,他们一起钻研、实践和拼搏,后来这一批人都长成了共和国科学史上的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