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家栋“两弹一星”功勋人物事迹
孙家栋“两弹一星”功勋人物事迹大家清楚吗?孙家栋是什么样的人物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年孙家栋“两弹一星”功勋人物事迹(必看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孙家栋“两弹一星”功勋人物事迹(篇1)
在繁星点点的夜空下,每一位仰望者心中或许都藏着对未知的渴望与探索的梦想。在细细品读黄传会先生的《仰望星空——共和国功勋孙家栋》一书后,心中满含的仰望之情更添了几分敬意与深思。孙家栋院士,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人生不仅是对“星辰大海”的不懈追求,更是对“脚踏实地”精神的生动诠释,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精神灯塔和前行动力。
书中,孙家栋院士的一生仿佛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从最初的导弹研究到后来的卫星工程,每一步都凝聚着他的智慧与汗水,每一次成功都见证了他对国家的忠诚与奉献。他的故事让我深刻理解到,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技术如何革新,那份对事业的热爱、对责任的坚守,始终是推动我们不断前行的强大动力。
作为广电站的一员,虽然我们的工作领域与航天事业相去甚远,但孙家栋院士的精神却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广电站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承担着连接千家万户、传递正能量、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任。这要求我们不仅要紧跟技术发展的步伐,不断提升服务质量,更要坚守初心,用心用情服务好每一位用户,让信息之光温暖每一个角落。
孙家栋“两弹一星”功勋人物事迹(篇2)
1935年,孙家栋上学,和母亲一样,也是左撇子,不被学校接受,两周以后退学。一年以后,孙家栋就学会熟练地使用右手。到营口上学后,他已可左右开弓打乒乓球,而且各科成绩优异。
1950年元宵节,很多同学回家团圆,哈工大预科班安排学生晚餐吃红烧肉。孙家栋决定吃完难得的红烧肉,再回姐姐家。开饭后,校领导突然来到餐厅通知在场学生空军招人,当晚就要赶往北京。孙家栋毫不犹豫地报了名。他当时可能没想到,贪馋也会贪出个锦绣前程[2]。
1959年8月9日,在孙家栋和魏素萍第一次见面后的第108天,按照两人的约定,魏素萍带着自己在哈尔滨“道里秋林”百货商店量身定做的镂花布拉吉和时髦高跟皮鞋,拎着提包,只身从哈尔滨跑到北京来找孙家栋。这一天,领导和同志们为他们俩举行了简朴、热闹的婚礼[2]。
1967年,孙家栋开始迎来人生的第一次辉煌。他被钱学森点将,调任第一颗人造卫星总体设计师。他被提拔为型号总体设计室主任,他参与成功仿制“P-2”导弹、试射国产“东风一号”导弹。
孙家栋“两弹一星”功勋人物事迹(篇3)
孙家栋院士在面对困难时展现出的坚韧不拔,以及在成功面前的谦逊低调,给予我极大的鼓舞。在广电站的日常工作中,我们也时常会遇到各种挑战,如技术升级、用户需求的多样化、市场竞争的加剧等。但正如孙院士所言,“困难是用来克服的,不是用来抱怨的。”我们应当将每一次挑战视为成长的机遇,勇于创新,敢于担当,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确保信息传播的准确性和时效性,让广电站成为人民群众信赖的信息窗口。
在孙家栋院士的领导下,中国航天事业实现了一次次的飞跃。2004年,中国启动探月工程,虽然已经75岁,但孙家栋院士仍承担起探月工程总设计师的重任。当2007年11月5日,远在38万公里之外的“嫦娥一号”成功环绕月球的那一刻,在欢呼的人群中,这位老人轻轻地转过身,擦去了脸颊上喜悦的泪水。那一瞬间,他的心情,感觉到完全不一样,说不出来那种自豪感,证明了我们中国的航天事业,进入了深空探测这个行列。
孙家栋院士的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他以赤子之心探索未知,以对祖国航天事业的无私奉献,践行着“国家需要,我就去做”的承诺。他不仅是技术领域的引领者,更是精神的灯塔。他的每一项成就,都是中国航天史上不可磨灭的辉煌印记。
今天,我们向孙家栋院士致敬,向所有为中国航天事业默默奉献的科学家们致敬。他们的名字,他们的故事,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让我们铭记这些共和国的功勋,继续在星辰大海的征途中,砥砺前行。
孙家栋“两弹一星”功勋人物事迹(篇4)
深夜,孙家栋家里的电话铃响了。这个时间来电话,他知道多半是工作当中的紧急情况。孙家栋直接从床上跳下,来到外屋接电话。这电话一接起来就像开会似的没完没了。妻子魏素萍看他接电话时间长了,怕他着凉,拿着一件衣服过来给他披上。或许是电话内容涉及工作机密,或许是怕妻子在身边打扰他研究工作,孙家栋用眼睛瞪着爱人,示意她离开。就在魏素萍默默转身离开时,孙家栋一手拿着电话,一边斜着身子伸长了腿用脚尖把门关上。
这下惹急了魏素萍:“这家里就我俩,你工作上的事也不至于这样防备我吧,真是职业病!”
虽然说了这样的气话,但魏素萍深知孙家栋的工作是高度保密的。所以,每次在家里遇到孙家栋与同事电话讨论工作,她都是悄悄离开,默默地支持着他。
这只是孙家栋家庭生活中的一个剪影。几十年如一日,他都是这样一丝不苟地要求自己、要求家人。
孙家栋与魏素萍是通过照片认识的。1959年4月,拿到战友介绍的魏素萍的照片,孙家栋提笔给远在哈尔滨的她写了一封信。20天后,两人在哈尔滨秋林百货的大门口相见。又过了三个多月,魏素萍从哈尔滨来到北京找孙家栋。领导和同志们为他俩举行了简单的婚礼。两个青年从看照片“认识”到结婚,也就用了四个月。大龄青年的婚姻大事,完美解决。多少年后,孙家栋提起此事就说:“姻缘其实就是一种缘分,这点我信。”
魏素萍调到北京工作后,当起了贤内助。此时,魏素萍还不知道孙家栋具体是做什么的。他不是加班就是开会,出差一去就是几个月,和家人联络全靠书信,而收件地址只是一个模糊的“x号信箱”。有时候,魏素萍憋闷了,只能对着墙说话。
1967年,孙家栋的女儿出生,当时他正有任务在身。到孩子要出生时,魏素萍独自叫了辆板车请人拉着去了医院。因为都在一个系统,医院实在看不下去了,给孙家栋打电话:“孙主任,你爱人给你生了个大胖姑娘,你不过来看看?”
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随着“点火"口令发出,载有“东方红一号” 卫星的运载火箭腾空而起,《东方红》乐曲环绕太空。发射成功那一刻,41岁的孙家栋眼里满是泪花。
孙家栋“两弹一星”功勋人物事迹(篇5)
他拥有中国航天史上的多个第一:我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创者之一,我国卫星导航系统的开创者之一,我国月球探测的主要倡导者和工程领导者之一。他就是“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科学院院士孙家栋。他亲历、见证、参与组织领导了中国航天从起步到飞跃的全部过程。
1967年,一纸任命书来到孙家栋面前,经由钱学森向聂荣臻推荐,他被调派至新单位,负责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总体设计工作。
发射卫星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年仅37岁的孙家栋从组建队伍开始,带着大家向前攻关突进。仅仅2年多的时间,东方红一号卫星初样基本告成,____要听取卫星工作的汇报。
可孙家栋却犯了难。当时为了表达对____的热爱,各研制单位都会设计较大的____像章放在卫星里,可如此一来,火箭不仅打不动,还会影响仪器散热。为此,孙家栋彻夜难眠。
在向____汇报时,孙家栋不惜冒着个人发展前途的风险,下决心把心底的想法讲了出来:“大家热爱____的心情可以理解,可挂上很多像章,不仅增加了卫星的重量,影响卫星散热,而且对卫星的姿态会带来影响……”周恩来的脸色陡然变得严肃起来,“政治挂帅是要把工作做好,而不能庸俗化。你回去跟大家讲清道理,搞卫星一定要讲科学性。”听完____的这番话,孙家栋终于放下心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