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自良“两弹一星”功勋获得者事迹

| 徐球

吴自良“两弹一星”功勋获得者事迹有哪些重要的呢?吴自良事迹大家想知道吗?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5吴自良“两弹一星”功勋获得者事迹通用(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吴自良“两弹一星”功勋获得者事迹

吴自良“两弹一星”功勋获得者事迹(精选篇1)

中国科学家独立自主研发“两弹一星”的过程,创造了无数奇迹。但由于这些工作大多属于“绝密”级别,因此背后的故事也多数鲜为人知。著名材料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吴自良带领团队攻克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心脏”的历程,就是其中一则神秘的传奇。

所谓原子弹“心脏”,是一种叫作“甲种分离膜”的核心元件。它的作用在于将铀-235和铀-238这对“双胞胎”同位素分开,提炼出高浓度的可用于发生核裂变反应的铀-235。

当时,全世界掌握这项技术的只有两个国家——美国和苏联。苏联专家撤离中国时,也带走了绝密级别的分离元件技术资料。面对国际封锁,____表示中国一定要下决心搞出原子弹,而这项甲种分离膜的攻关任务,是由____亲自抓的国家绝密项目。

最初,这一项目被交给上海冶金研究所(现上海微系统所)、沈阳金属所、复旦大学和北京原子能所4家单位。后来经过综合考量,国家将该研制任务集中下达到上海冶金所,通知其他分离膜研究小组携带设备,于1961年春节后到上海冶金所报到。于是,60多名专家在上海冶金所组成了第10研究室,对外称“7支部”。而时任上海冶金所副所长的吴自良,就担当了第10研究室的室主任和技术总负责。

“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研究方向。”抱持着这样的信念决心,吴自良放下筹备已久的研究项目,全身心投入到全新的会战之中。

分离膜的基本原理是用某种粉末制造出特定性质的孔洞材料,因此研发的关键在于找到合适的材料和恰当的制作方法。

吴自良“两弹一星”功勋获得者事迹(精选篇2)

吴自良出生于浙江省浦江县。他幼年丧父,由母亲和兄、姐抚养成人。取名“自良”,寓意通过自强不息成为贤良方正之人。

在大姐的资助下,自费赴美留学,在美国匹兹堡卡内基理工学院(今卡内基·梅隆大学)冶金系读研究生。留学期间,他悉心钻研物理冶金学,1948年,获理学博士学位,毕业后留在卡内基理工学院金属研究所作博士后研究。(百度百科)

应聘到锡腊丘斯大学材料系任副研究员,主持“软钢中阻尼和疲劳”的研究。

他被选为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员。

吴自良接到了国内他的一位老师的信,内容是希望他能够回国工作,并且告诉他,是周恩来总理指派我动员你们回来的。当时美国移民局不让吴自良回中国,他就找了一个理由,说“我的母亲年纪太大了,我一定要回去看看,我们中国人是讲究孝道的。”以这样一个理由他才得以回到祖国。1950年年底,他取道香港回国,任北方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唐山交通大学,现西南交通大学)冶金系教授。

上世纪50年代末,苏联撤走专家后,中国原子弹研制工作一度陷入瓶颈,缺少原子弹的“心脏”。所谓原子弹的心脏是什么呢?是一种叫做甲种分离膜的核心原件。这个原件可以将铀-235和铀-238这对“双胞胎”同位素分开,提炼出高浓度的,可用于发生核裂变反应的铀-235。 当时,全世界掌握这项技术的只有两个国家——美国和苏联。苏联专家撤离中国时,也带走了绝密级别的分离元件技术资料。面对国际封锁,____表示中国一定要下决心搞出原子弹,而这项甲种分离膜的攻关任务,是由____亲自抓的国家绝密项目。

吴自良“两弹一星”功勋获得者事迹(精选篇3)

回国初期,吴自良志在充分应用留美期间学到的知识,在物理冶金方面做出高水平工作,为中国的物理冶金学科在世界上争得一席之地。他首先前往唐交大,在该校冶金系担任教授。

在建设社会主义的火红年代里,人们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新中国的工业化建设之路当中。吴自良也不例外,他主动承担了这项任务,成立了专项研究的课题组并担任组长。课题组在考察调研的基础上,初步确定了以我国富产的合金元素锰和钼来代替铬作为40X钢代用品的改进方向,进而逐步从优化组分、设计冶炼和热处理工艺、检验机械性能、核算生产成本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最终,他带领课题组研制出含锰1.10%—1.50%、钼0.12%—0.18%的40锰钼钢。

在科研实践中,吴自良本着深入探索、求真务实的精神,注重在高标准完成科研任务的同时将其拓展转化成对应的学科问题,力图在研究中澄清和阐明事物的本质,不断把学术水平推向深入,为该领域的继续研究创造条件。

路甬祥这样评价吴自良:“他是一位享誉海内外的物理冶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在一生的科研实践中,紧紧把握世界科技发展脉搏和国家的重大需求,不断深入拓展本领域的科技前沿,取得了一系列原始创新理论成果和重大自主技术创新成就。”

基于他在材料科学方面的突出贡献和成就,吴自良于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3年改称院士)。

吴自良“两弹一星”功勋获得者事迹(精选篇4)

1943年,吴自良自知在当时的体制下,航空救不了国。在大姐的资助下赴美国匹兹堡卡内基理工学院转而学习物理冶金,也正是机缘巧合,为共和国培养了一位“国防人”。博士期间,他师从X射线晶体学家、物理冶金学家巴瑞特教授和物理学家斯莫落柯夫斯基教授。他努力克服专业基础薄弱的困难,一心向学,悉心钻研物理冶金方面的专业知识。1945年,美国成功爆炸了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此时还在求学中的吴自良已经坚定了以所学知识报效祖国的决心。

1948年,吴自良以优异成绩通过题为《片状铝单晶中滑移机制和内耗的关系》的博士论文答辩,顺利取得理学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吴自良继续留在卡内基理工学院金属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49年应聘到美国锡腊丘斯大学材料系任副研究员,参与主持美国国防部资助的重要科研项目“软钢中阻尼和疲劳”的研究工作,发展前景一片大好。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美国后,吴自良激动不已,他从未忘记报效祖国,也从未忘记自己心中自强不息、科学救国的梦想。没过多久,吴自良就接到国内老师的来信,希望他可以回国工作。1950年年底,学有所成的吴自良带着满腔热忱,冲破美国当局的重重阻挠,毅然放弃美国优厚的物质条件和发展前途,以华侨身份辗转日本、香港后终于回到魂牵梦绕的祖国怀抱。在踏上祖国领土的那一刻,吴自良难掩心中喜悦。

吴自良“两弹一星”功勋获得者事迹(精选篇5)

1963年年底,上海冶金研究所终于试制出符合要求的分离膜元件,元件性能甚至超过苏联。功夫不负有心人,“心脏”终被攻破,吴自良和他带领的第10研究室成功了!1964年10月16日,那横空出世的“礼炮”声中,饱含了所有“国防人”对祖国的赤子深情。

由于原件出色的性能,“分离膜”于1965年开始批量生产,经过多年的实际投产,分离膜的使用效果远远超出预期,这项成果在1984年被授予国家发明奖一等奖,1985年又被授予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99年,吴自良还获得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1988年后,氧化物超导材料的发现在全世界掀起了“高温超导热”。在科研这条漫长道路上,吴自良未曾懈怠,不顾年逾古稀,依旧努力奔跑,以赤子之心转向这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吴自良曾说:党和人民给予我这么高的荣誉,我一定要发扬当年研制“两弹一星”的精神,继续攀登世界科技高峰,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由他指导的中青年科研人员和博士研究生开展的“薄膜材料制备工艺及氧在高温超导氧化物中扩散行为的研究”被国内外同行广泛认可。1980年,吴自良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2008年5月24日19时45分,91岁的吴自良离开了人世。回顾他的一生,与材料打了一辈子交道,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未曾停下脚步。他不仅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安装了“心脏”,完成好“链条人”使命,还为我国科研事业注入一生心血,完成好“园丁人”使命。他的谦虚严谨、淡泊名利、无私奉献也影响着青年学人。

264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