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纬禄航天专家事迹

| 徐球

黄纬禄航天专家事迹是怎样的?黄纬禄的科学故事大家感兴趣吗?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年黄纬禄航天专家事迹通用(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黄纬禄航天专家事迹

黄纬禄航天专家事迹(篇1)

上世纪70年代初,为研发中国的潜地导弹,几百位建筑工人在祖国的黄土高原上正热火朝天地建造着能模拟潜艇水下发射条件的“陆上水池”。

担纲技术总负责人的黄纬禄从北京风尘仆仆赶到工程现场详细查看,随着对工程的深入了解,他的疑虑越来越大:原来,按照外国模式,潜地导弹在上艇前必须经过陆上水池试验,但团队经过充分论证后发现,水池并不能完全模拟水下环境,耗巨资建设这样一个工程,有没有必要?

当时,摆在黄纬禄面前的研制条件十分有限,倘若不建水池,并无其他办法。

“我们的科研经费是人民节衣缩食省出来的,国家底子薄,我们要为国分忧,在不降低指标性能、不延长研制周期的情况下,能节省一点就节省一点。”抱定这样的念头,黄纬禄和同事们从科学性和经济性出发,对导弹的试验流程再次进行深入论证,并提出了一个极为大胆的建议:取消陆上水池试验,利用南京长江大桥搞模型弹投放试验!

此言一出马上引起了轰动。研讨会上,黄纬禄慎重地阐述了详细方案,时任国防科委副主任的钱学森听后拍案叫绝。最终,黄纬禄的“金点子”得到批准,陆上水池建设被取消。此举不仅为国家节省了上亿资金,还缩短了潜地导弹的研制周期。

黄纬禄航天专家事迹(篇2)

黄纬禄,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著名火箭与导弹控制技术专家和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导弹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他开创了中国固体战略导弹先河,毕生致力于国防科技事业。他的名字与中国导弹技术的发展紧密相连,见证了无数历史性时刻。

1916年,黄纬禄出生在安徽芜湖的一个普通家庭,自小聪慧好学。上小学时,他和同学们喜欢玩竹蜻蜓,这小小的玩具激发了他对飞行器的兴趣。1937年,正值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黄纬禄在南京的中央大学被迫迁往重庆。在长江轮船上,他立志科学救国。几年后,他毅然决定赴英留学,学习导弹技术。

在英国,黄纬禄目睹了德国V1、V2导弹的轰炸,深感导弹的重要性。他亲眼见到了英国缴获的德国V2导弹,立志将来为中国研制自己的导弹。

1957年,黄纬禄回国,加入国防部五院,开始了中国导弹的研制工作。尽管条件艰苦,黄纬禄和他的团队迎难而上,在我国涉及导弹与火箭技术众多学科和技术领域都还处于空白的状态下,他主持突破了我国液体战略导弹控制系统的仿制关、自行设计关,使我国液体战略导弹控制技术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生在永定路,死在八宝山”,是那一代航天人发自心底的誓言;甘愿隐姓埋名,牺牲奉献,甚至在自己的设计图纸上也不留下自己的名字,是那一代航天人的宝贵品质;而“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忠于国家,绝对保密,是那一代航天人铁一般的纪律。因此,黄纬禄和当时其他许许多多的专家一样,一夜之间便从家庭中消失了,从亲朋好友中消失了,且消失得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黄纬禄航天专家事迹(篇3)

黄纬禄(1916年12月18日—2011年11月23日),中共党员,出生于安徽省芜湖市,中国著名火箭与导弹控制技术专家和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首枚潜地导弹总设计师,中国第一艘核潜艇副总设计师,中国陆上发射井液体战略导弹副总工程师,水下核潜艇固体潜地战略导弹总设计师,陆上机动车固体战略导弹总设计师和地空导弹武器系统总设计师,知名导弹专家。曾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及“全国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等。

航天是复杂而耗资巨大的系统工程,任一环节稍有不慎,可能造成重大损失。当箭在弦上,发射在即,如果突发异常状况,指挥员需要在极短时间内做出决定。贸然发射?一旦失败,罪责难逃。推迟发射?难免给任务进度带来影响。遇到这种情况,指挥员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发还是不发?”对于航天任务指挥员来说,有时是极为艰难的选择。在试验队员眼中,“两弹一星”元勋、火箭与导弹控制技术专家黄纬禄,无疑是一位优秀指挥员。

一次某运载火箭飞行试验,已经进入发射前“5分钟准备”时,一级伺服机构反馈电压表指针突然开始摆动。现场指挥所的人都慌了,紧急呼叫:“请黄总马上到指挥所!”正在山上观察的黄纬禄拔腿就跑,赶到指挥所时,距离发射时间只剩2分钟。他喘着粗气听完简报,当他从平台测试负责人口中得到“平台没问题”的答复后,沉吟片刻,果断下令:“按时发射。”在场的人都捏了一把汗。随着倒计时结束,火箭腾空而起,飞行正常,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黄纬禄航天专家事迹(篇4)

黄纬禄,中国著名火箭与导弹控制技术专家和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历任“东风一号”副总设计师兼控制系统总设计师、“东风二号”副总设计师、“东风三号”副总设计师、潜地固体战略导弹及陆基机动固体战略导弹总设计师,航天部总工程师、航天工业总公司高级技术顾问。是我国固体战略导弹的奠基人,对重大关键技术问题的解决、大型工程方案的决策、指挥及组织实施发挥了重要作用。

“传承两弹一星精神,勇挑民族复兴重担。”这是黄纬禄留下的绝笔。南华大学组织的“两弹一星”红色夏令营到北京,要访问“两弹一星”功勋奖的获得者。“父亲不顾病重,同意接受采访。极度虚弱的父亲基本无法写字,但为了满足师生们的迫切愿望,还是拿起了笔。他写的每一个字,都是由我握住他的手,把笔尖移动到可以写字的位置上很艰难地完成。”黄道群哽咽地讲述着。

1957年底,黄纬禄调入国防部五院二分院,负责导弹控制系统的设计工作。从此,他与导弹结下了不解之缘。1960年11月5日,在祖国的地平线上,飞起了中国自己制造的第一枚导弹——“东风一号”。

“东风二号”开始研制时正赶上处在全国的大饥荒年代,粮食供应特别短缺。在国防部五院,饥饿导致有的人“上楼梯两手扶栏杆,蹲厕所两眼冒金花”。晚上加班,饿得实在难熬时,就冲一点酱油汤充饥。那时,黄纬禄发明了“抗饿新疗法”,肚子饿得咕咕叫时,就把裤子上的皮带向里勒紧一个扣,再咕咕叫,再勒紧一个扣……

研制人员所承受的压力难以想象。夜以继日的超负荷工作与巨大的精神压力叠加在一起,黄纬禄的消化道溃疡日趋严重。那时为了研制导弹,他有病顾不上治疗。在长达三年多的时间里,黄纬禄白天靠服用胃舒平来缓解胃酸加剧的溃疡疼痛,夜间常常需要持续按揉或用力顶住疼痛的部位才能勉强入睡。

黄纬禄航天专家事迹(篇5)

1999年9月18日,在新中国成立50周年前夕,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黄纬禄便是其中之一。

这是至高无上的荣誉。殊不知,航天二院最初在推选黄纬禄为候选人时,他表示拒绝,“功劳是大家的,不能因为我是总设计师就总把荣誉归到我的头上”,甚至提出主动退出评选,态度十分坚决。

院里拗不过他,只好推选了另一位同志。但由于该奖项的至高性,对参评资格有严格要求,最后,黄纬禄才极不情愿地接受了这一奖项。

一次,在某型导弹发射前的最后测试中,仪器出了故障,必须更换。导弹已立在发射架上,气温低至零下20℃。舱内已装上火工品,稍有不慎便会发生爆炸,方圆数百米都将成为火海。

试验队找来抢险经验丰富的陆茂清师傅。陆师傅只穿一件毛衣就爬上了发射架顶端。为安全起见,发射架周围不允许留人,正当陆师傅准备开工时,发现一个熟悉的身影,正站立在寒风中眺望着自己。

是黄老总!

陆师傅急了,“黄总,这儿危险,您快走吧。”

黄纬禄仰着头,目不转睛地看着陆师傅,说:“我相信你能完成好这个工作,我在这儿陪着你。”

已加注的有毒推进剂,冒着黄烟直往鼻子里钻,呛得陆师傅和黄纬禄不停地咳嗽。但无论陆师傅怎么劝,黄纬禄始终只有一句话:“不,我陪着你。”

天寒地冻中,黄纬禄就这样站了两个多小时,一直陪着陆师傅将险情彻底解除。

265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