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纬禄“两弹一星”功勋事迹介绍

| 徐球

黄纬禄“两弹一星”功勋事迹介绍新鲜出炉,黄纬禄的研究故事是什么样的?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5黄纬禄“两弹一星”功勋事迹介绍(精选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黄纬禄“两弹一星”功勋事迹介绍

黄纬禄“两弹一星”功勋事迹介绍【篇1】

曾经一个少年目睹了敌军的轰炸,他说:我们国家要是有这个东西也不会被人欺负的那么惨。多年以后他造出了导弹。

这个人便是黄纬禄。

1916年,黄纬禄在安徽芜湖呱呱坠地,受家庭教育的熏陶,自小便学习认真,成绩优异。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黄纬禄一直保持着学习的劲头,顺利完成了自己所有的学业。1940年,从中央大学结业,并于1943年到英国留学。学成之后,黄纬禄立即回国,拒绝了英国提供的优厚工作条件。只是,当时国民党正在打内战,黄纬禄还没有一展身手的机会。

机遇出现在1956年,当年国防部五院成立这个部门专属研究导弹,这为黄纬禄施展拳脚提供了舞台。

1957年,黄纬禄报名参加了国防部五院。

在国防部五院的带领之下,中国多项导弹技术实现突破,多款导弹面世,从1960年的东风一号,到1964年东风二号,再到1966年两弹结合,这些成绩的取得,都有黄纬禄的功劳在内。

限于当时保密的需求,黄纬禄的名字同钱学森等科学家一样,被隐藏了起来。

1982年10月12日中国第一枚潜地导弹“巨浪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潜艇水下发射核导弹的能力,从此,中国向全世界宣告自己具备了“二次核打击”的能力。

黄纬禄“两弹一星”功勋事迹介绍【篇2】

1940年8月,毕业获工学士学位。后被分配到资源委员会无线电器件厂重庆分厂,历任助理工程师、工程师。

1943年5月,在英国标准电话及电缆公司和马可尼无线电公司实习。

1944年,在英国实习期间,险遭德国发明的世界第一代V-1型导弹轰炸,幸免一劫,还参观过V-2型弹道导弹。

1945年,考入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无线电系,攻读研究生。

1947年9月,以《双路无线电通信》的论文毕业获硕士学位。同年10月回国,在资源委员会无线电公司上海研究所任研究员。

1949年5月至1952年9月,在上海华东工业部电信工业局电工研究所任研究员。

1952年10月,调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兵部电子科学研究院,任研究员。

1956年春,应邀在中南海怀仁堂和军队高级将领一起聆听导弹专家钱学森关于火箭技术的报告。

1957年12月,转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在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时期,曾任五院二分院第一设计部副主任、主任,并担任几种液体弹道导弹型号的副总设计师兼控制分系统主任设计师,主持控制分系统的研制工作。

1965年,国防部五院改为第七机械工业部,二分院第一设计部划归七机部一院第12所,历任研究所所长、总体设计部主任、第一和第二研究院副院长、七机部总工程师等职务。

1970年4月,中国固体燃料潜地导弹研制初期的关键时刻,担任液体型号控制系统研究所所长的他临危受命,到负责潜地导弹的七机部四院四部担任总体设计部主任。

1974年,升任一院副院长,主抓中国第一代固体潜地战略导弹的研制工作。

黄纬禄“两弹一星”功勋事迹介绍【篇3】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在中国涉及导弹技术的众多学科和技术领域都处于空白的状态下,他主持突破了中国液体战略导弹控制系统的仿制关、自行设计关,使中国液体战略导弹控制技术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20世纪70年代后主持研制潜地和地地固体机动战略导弹获得成功,这两型导弹填补了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空白,为中国继续发展固体战略导弹提供了理论和实际的可靠依据。

20世纪70至80年代,在没有任何国外实物和资料可借鉴的情况下,他成功地领导和主持研制出了中国第一枚潜地固体战略导弹、第一枚陆基机动固体战略导弹。

黄纬禄晚年回想起自己研制导弹的岁月时,他曾饱含深情地说:“我一生热爱导弹研制这一事业,我认为它是祖国国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提高我国国际地位的一个因素。祖国强盛起来,我们中华民族在世界上将会受到尊敬和爱戴,再不会受到欺压和蹂躏”。

在我国战略导弹事业的每个里程碑上,都镌刻着一个名字——黄纬禄。他开创了我国固体战略导弹先河,为我国导弹技术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用生命写就了“导弹人生”。而我国第一代潜艇水下发射的固体弹道导弹“巨浪一号”的研制成功,集中地反映了黄纬禄在科学技术上的成就与贡献。

1970年4月22日,黄纬禄临危受命,担纲我国第一枚潜地固体战略导弹“巨浪一号”的总设计师。所谓潜地导弹,主要是指从潜艇上发射的导弹。因潜地导弹是在水下核潜艇上发射,很多技术问题都不同于陆地发射的导弹,譬如导弹如何克服水中阻力、弹体如何密封等问题,都是黄纬禄他们首先必须要攻克的难题。

黄纬禄“两弹一星”功勋事迹介绍【篇4】

1916年12月18日,黄纬禄出生于安徽省芜湖市。父黄藻(又名黄慎闻)为清朝秀才,曾任小学教员,要求子女认真读书、积极上进,对他刻苦攻读、严谨治学有深刻的影响。童年的黄纬禄就读于芜湖市芜关小学,后入芜关中学读初中。

1957年,转入国防部五院二分院,先后任研究室主任、总工程师、高级技术顾问,曾当选中国共产党“十三大”代表和全国人大第六届、第七届代表。航天科技集团和航天科工集团高级顾问。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在中国涉及导弹技术的众多学科和技术领域都处于空白的状态下,他主持突破了中国液体战略导弹控制系统的仿制关、自行设计关,相继解决了远程和多级导弹的液体晃动、弹性弹体稳定、级间分离及各种制导、稳定方案的理论和工程技术问题,使中国液体战略导弹控制技术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20世纪70年代后主持研制潜地和地地固体机动战略导弹获得成功,提出了“一弹两用”的设想,突破了水下发射、三轴稳定平台在运动基座上的调平及瞄准、导弹设计诸元的适时计算和装订、陆上机动车的研制发射等系列关键技术。这两型导弹填补了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空白,为中国继续发展固体战略导弹提供了理论和实际的可靠依据。

缅怀黄老总的目的,就是要深入学习他始终坚持胸怀祖国,开拓进取、敢为人先的创新品质,注重民主、大力协同的工作作风,严己宽人、诲人不倦的人格魅力,忠诚事业、默默奉献的崇高境界。(中国航天科工运载技术研究院党委书记杨西玲评)

其忠诚报国、献身航天的坚定信念,攻坚克难、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团结协作、集思广益的优良作风,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成为社会各界学习的重要内容。

黄纬禄“两弹一星”功勋事迹介绍【篇5】

为了获取导弹水下基本力学参数,进行模型弹投入水中入水深度的试验是一个必经的步骤。模型弹重约10吨、长10多米,如何投入水中、投在什么地方,是一个困扰大家的难题。

黄纬禄知道,光靠计算数据说服不了别人,必须有“奇招”。1970年7月的一天,人们看到,在新建成不久的南京长江大桥上,停放了一台巨大的吊车。似火的骄阳下,黄纬禄和试验队员们光着膀子,反复以各种姿态将模型弹投入水中。

在南京长江大桥做试验非常艰苦。晚上睡觉不挂蚊帐,会被蚊子咬;挂了蚊帐,里面又热得很厉害,一觉醒来,底下垫的席子汗水都能印出人影来。用于实验的弹体直径只有1.4米,人进去的时候要弯着腰,甚至要爬着才进得去。壳体内的温度高达50多摄氏度,在像火一样的太阳烘烤下,弹体一会儿便热得烫手。但年近60岁的黄纬禄和同事们,每天都要坚持钻进蒸笼般的弹体内,最终,他们用一身的痱子,换回了大量的有效数据。

1982年秋,第一发试射失利,试验队员们忐忑不安。第二发能否成功,试验队人员认识不一。在预定发射的当日凌晨,上级又打来电话,建议推迟发射,这使黄纬禄更加难下决心。如果坚持按原计划发射,一旦发生问题,自己要承担全部后果;如果推迟发射,自己固然可以不担风险,但禁航期限将满,而且海上条件越来越不利于发射,将给党和国家带来重大损失和难以挽回的政治影响。经过再三的分析、比较、权衡,他终于站起身,拿起电话向上级报告:“我认为发射条件已经具备,不宜推迟。如果上级决定推迟,我执行命令。”最后,上级同意了黄纬禄的意见,按时发射。发射成功后,人们更加敬佩黄纬禄置个人得失于度外,从实际出发,以事业为重,勇敢决断的惊人魄力和无私无畏的高尚品德。

259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