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纬禄“两弹一星”功勋事迹故事
黄纬禄“两弹一星”功勋事迹大家知道有哪些吗?黄纬禄科研成就是什么样的?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5黄纬禄“两弹一星”功勋事迹故事(必看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黄纬禄“两弹一星”功勋事迹故事【篇1】
20 世纪中叶,新中国面临着严峻的国际形势,国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黄纬禄毅然投身于导弹研制事业。那时,国内技术基础薄弱,资料匮乏,一切几乎从零开始。但黄纬禄和他的团队没有退缩,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在艰苦的条件下开启了中国导弹的征程。
他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从导弹的总体设计到关键技术的突破,黄纬禄都亲力亲为,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他常常工作到深夜,只为了让中国的导弹能够早日翱翔蓝天。
在研制过程中,黄纬禄不仅展现出卓越的技术才能,更体现出高尚的人格品质。他尊重每一位团队成员,善于倾听不同的意见,充分发挥大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他始终强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团结一心,才能战胜困难。
黄纬禄的贡献不仅仅在于成功研制出了先进的导弹,更在于他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航天人才。他的言传身教,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科技工作者为祖国的航天事业拼搏奋斗。他是国之脊梁,是中国导弹事业的不朽传奇。他的名字将永远铭刻在中国航天史的丰碑上,激励着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
黄纬禄“两弹一星”功勋事迹故事【篇2】
黄纬禄(1916年—2011年),安徽芜湖市人。中国著名火箭与导弹控制技术专家和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中国导弹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他开创了中国固体战略导弹先河,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首枚潜地导弹总设计师,中国第一艘核潜艇副总设计师,中国陆上发射井液体战略导弹副总工程师,水下核潜艇固体潜地战略导弹总设计师,陆上机动车固体战略导弹总设计师和地空导弹武器系统总设计师,知名导弹专家。被誉为“巨浪之父”、“东风-21之父”、“航天老总”。
1916年12月,黄纬禄出生于安徽省芜湖市。童年的黄纬禄就读于芜湖市芜关小学,后入芜关中学读初中。
1933年8月,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江苏省省立扬州中学高中部。
1936年8月,考取南京中央大学电机系无线电专业。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随校搬迁至重庆。
1940年8月,毕业获工学士学位。后被分配到资源委员会无线电器件厂重庆分厂,历任助理工程师、工程师。
1943年5月,在英国标准电话及电缆公司和马可尼无线电公司实习。
1944年,在英国实习期间,参观过V-2型弹道导弹。
1945年,考入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无线电系,攻读研究生。
黄纬禄“两弹一星”功勋事迹故事【篇3】
黄纬禄(1916年12月18日~2011年11月23日),安徽芜湖市人。中国著名火箭与导弹控制技术专家和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导弹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他开创了中国固体战略导弹先河,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首枚潜地导弹总设计师,中国第一艘核潜艇副总设计师,中国陆上发射井液体战略导弹副总工程师,水下核潜艇固体潜地战略导弹总设计师,陆上机动车固体战略导弹总设计师和地空导弹武器系统总设计师,知名导弹专家。被誉为“巨浪之父”、“东风-21之父”、“航天老总”。
黄纬禄于1940年毕业于中央大学电机系,1947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硕士学位,1960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2011年11月23日晚,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黄纬禄长期从事导弹武器系统研制工作,他成功的领导中国第一发固体潜地战略导弹的研制。他提出“一弹两用”设想,将潜地导弹搬上岸,研制成功陆基机动固体战略导弹武器系统,这两个型号的研制成功,为中国固体战略导弹研制提供了理论依据,探索出中国固体火箭的研制规律,填补了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空白。
黄纬禄“两弹一星”功勋事迹故事【篇4】
1943年,黄纬禄前往英国留学。机缘巧合下,他有幸参观了英国缴获的一枚德国V-2导弹,成为较早见到导弹的中国人。
1947年,获得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硕士的黄纬禄,拒绝了多家公司的高薪挽留,怀着一腔赤子之心归国。
新中国成立后,黄纬禄和所有技术人员一样,下定决心,豁出性命也要搞出自己的“争气弹”!
20世纪60年代,中国先后成功研制了原子弹和液体地地战略导弹。虽然它们的威力很大,但都面临准备时间长,且机动隐蔽性差,缺乏二次核打击能力的问题。潜地固体战略导弹的研制势在必行。
1970年,54岁的黄纬禄被安排到潜地固体战略导弹总体部任职。收到任务后,黄纬禄二话没说就去报到了。
面对巨大的困难和挑战,黄纬禄利用一切时间从基础学起,即使到了夜晚,他和战友们依然在办公室和图书馆挑灯夜战。
黄纬禄“两弹一星”功勋事迹故事【篇5】
1957年,他开始了自己的“导弹人生”。50年代末期,苏联单方面撕毁协议,撤走了全部专家。他和战友们下定决心,一定要搞出自己的“争气弹”。三个月后,我国成功发射第一枚运载火箭。中国的航天事业从此丢掉拐棍,大步前行。
1982年10月12日,我国第一枚水下运载火箭发射成功。在导弹试射成功前的两个多月里,过度操劳的他体重一下子骤减了11公斤。身边的人心疼地说,他是剜下了自己的肉补在了导弹上!
“有问题共同商量,有困难共同克服,有余量共同掌握,有风险共同承担”,这“四共同”如今已被奉为中国航天人的“金科玉律”,正是他在潜地导弹研制过程中创造性地提出的。
当时,摆在黄纬禄面前的研制条件十分有限,倘若不建水池,并无其他办法。
“我们的科研经费是人民节衣缩食省出来的,国家底子薄,我们要为国分忧,在不降低指标性能、不延长研制周期的情况下,能节省一点就节省一点。”抱定这样的念头,黄纬禄和同事们从科学性和经济性出发,对导弹的试验流程再次进行深入论证,并提出了一个极为大胆的建议:取消陆上水池试验,利用南京长江大桥搞模型弹投放试验!
此言一出马上引起了轰动。研讨会上,黄纬禄慎重地阐述了详细方案,时任国防科委副主任的钱学森听后拍案叫绝。最终,黄纬禄的“金点子”得到批准,陆上水池建设被取消。此举不仅为国家节省了上亿资金,还缩短了潜地导弹的研制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