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家栋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事迹

| 徐球

孙家栋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事迹大家看过吗?孙家栋为两弹一星的研制做出过什么贡献?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孙家栋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事迹(精选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孙家栋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事迹

孙家栋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事迹篇1

早年求学,1929 年 4 月 8 日,孙家栋出生于辽宁一个普通的教师家庭。1942 年,13 岁的他考入哈尔滨第一高等学校土木系,后因战争失学。之后考入锦州大学,因时局动荡,他放弃跟随国民党撤向京津,而是转道回到沈阳。回到家乡后,孙家栋考进哈尔滨工业大学预科班专修俄文,后转入汽车系。1951 年,孙家栋被中央军委选中,前往苏联的茹科夫斯基工程学院学习飞机发动机专业,1956 年 8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 年毕业于苏联茹可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飞机设计专业,获副博士学位。

孙家栋,1929年生于辽宁。早年历经求学波折,后被中央军委选中赴苏联学习飞机发动机专业。1958年回国后投身国防部五院从事导弹研制。中苏关系破裂后,他和同事们克服重重困难,成功发射中国第一枚近程弹道导弹及“东风二号”等。1967年,他调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担任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总体设计负责人。此后,主持完成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第一颗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等设计工作。1988年当选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2004年任中国探月工程(一期)总设计师,“嫦娥一号”成功发射。他的工作贯穿中国航天事业重要阶段,以智慧、勇气和奉献书写壮丽篇章。

在导弹领域,孙家栋领导设计“东风二号”等导弹,使中国具备核打击能力。在卫星方面,他担任“东方红一号”总体设计负责人,开启中国太空探索序幕;又设计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等,让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他还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总设计师(一、二期),建成北斗一代系统;作为中国探月工程(一期)总设计师,推动“嫦娥一号”成功发射。

孙家栋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事迹篇2

2004年3月,中国绕月工程正式启动,孙家栋被任命为绕月探测工程总设计师。同年12月,继上世纪90年代担任北斗一号系统工程总设计师后,他再次被任命为北斗二号系统工程总设计师。75岁的孙家栋进入他一生中最忙碌的时期。

一肩挑着“北斗”,一肩压着“探月”。“星星”与“月亮”紧密相伴。常常上午开“北斗”会,下午又要研究“探月”。孙家栋恨不得长出三头六臂。

一场春雨刚刚停歇。

清晨,秘书李钢接上孙家栋往机场赶,准备去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车刚出机关大门,李钢的手机响了,电话是孙家栋夫人魏素萍打来的:“快掉头回来,忘了带东西了。”

车子重新开回家,魏素萍站在家门口,将手里的塑料袋交给李钢:“昨晚装箱子时,忘了把这双布鞋放里面了。”

70多岁的人了,长年累月在外面跑,一进家门,孙家栋常常累得连话都不愿多说。魏素萍心细,发现每次出差回来,老伴的双脚都有些浮肿,肯定是走路走多了累的。此后,每次出差前她帮装箱子时,都要带一双布鞋。

回到车上,李钢将布鞋交给孙家栋,说:“孙老,赶紧换上布鞋吧,否则,阿姨会‘问罪’下来的。”

孙家栋说:“换没换,她怎能知道?”

李钢开起了玩笑:“天上不是有北斗吗?”

孙老笑着说:“北斗会这么灵吗?下了车换也不晚,她不知道。”

说话间,李钢手机铃声又响了。魏素萍问:“李秘书,他换上布鞋了吗?要是没换就在车上换了,这样下车时,会舒服些。”

李钢连忙朝孙家栋使了个眼色:“阿姨,已经换了。”

孙家栋不紧不慢地说着:“天上还真有北斗盯着呢……”

老伴的温馨,让孙家栋心头一热。然而,此时孙家栋心中想的却是北斗、北斗。

1989年2月,美国全球定位系统(简称GPS)成功发射第一颗组网工作卫星。1994年美国将24颗卫星部署在6个地球轨道上,GPS系统覆盖率达到全球98%。俄罗斯1995年完成了格洛纳斯系统卫星星座的组网布局。

孙家栋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事迹篇3

发射卫星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年仅37岁的孙家栋从组建队伍开始,带着大家向前攻关突进。仅仅2年多的时间,东方红一号卫星初样基本告成,____要听取卫星工作的汇报。

可孙家栋却犯了难。当时为了表达对____的热爱,各研制单位都会设计较大的____像章放在卫星里,可如此一来,火箭不仅打不动,还会影响仪器散热。为此,孙家栋彻夜难眠。

在向____汇报时,孙家栋不惜冒着个人发展前途的风险,下决心把心底的想法讲了出来:“大家热爱____的心情可以理解,可挂上很多像章,不仅增加了卫星的重量,影响卫星散热,而且对卫星的姿态会带来影响……”周恩来的脸色陡然变得严肃起来,“政治挂帅是要把工作做好,而不能庸俗化。你回去跟大家讲清道理,搞卫星一定要讲科学性。”听完____的这番话,孙家栋终于放下心来。

1970年3月21日,东方红一号卫星完成总装任务,达到了发射要求。历经12年风雨磨难,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问世了。

这一年的“五一”,与孙家栋一起研制人造卫星的人都提前坐车走了。他难得有一天的清闲,忙惯了的人竟不知道该干点什么。于是,他乘公交车来到天安门广场。久违了的天安门广场,让他感慨万千。当走到前门时,看到商场门口有人排队购买当时比较紧俏的毛衣,他也排到队伍里,给爱人买了一件大红毛衣。拿着毛衣,他心里有压制不住的喜悦:算是给夫人多年来劳累付出的一点补偿。

孙家栋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事迹篇4

1951年9月,孙家栋和另外29名军人被派往苏联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学习。

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十分重视学业,在校门最显眼处竖一个光荣榜,凡成绩为“好”和“优”者,不仅榜上有名,还张贴照片。

一年后,在学院大门最显眼的 “状元榜”上出现了孙家栋的照片。原来,茹柯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每年把年终考试获得全优5分的学生照片放入“状元榜”,如果年年都能连续保持,他的照片便会一年比一年大,一年往上挪一次。

这个顶尖“状元”获得一枚纯金质的斯大林头像奖章。这枚奖章对苏联学生来讲可以说是梦寐以求,获奖者可以比普通学生高一级军衔,优选满意的工作,还可以带双份工资休假3个月。

孙家栋毕业前便获得了那枚人人羡慕的纯金奖章,这在中国留学生中屈指可数。

1958年4月,孙家栋从苏联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学成归国。当时,中国正在谋划发展导弹事业,新组建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急需技术人才。

孙家栋二话不说,服从组织分配,来到国防部五院一分院导弹总体设计部。

边学边干,边干边学。孙家栋跟着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搞了九年导弹,自己也成长为一名成熟的导弹专家。

1967年,钱学森亲自点将让孙家栋担任“东方红一号”总技术负责人。至此开启了孙家栋为之奉献一生的航天事业。

没有资料,没有专家,一切从零开始。

1970年,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一曲嘹亮的东方红响彻大地。那一年,孙家栋不过41岁。

孙家栋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事迹篇5

在一穷二白的时候,国家没有专家可以依靠、没有技术可以借鉴,正是孙家栋等科学家们凭着自力更生的精神,才改变了技术受制于人的落后面貌。孙家栋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只有坚持自主创新的理念,不断实践创新,才能掌握核心技术的话语权。特别是在东方红一号卫星的研发过程中,他不断创新思路和方法,突破了一项项关键技术。也正是凭借着勇创一流、不断创新的精神,保持着善于思考、思路开阔的特点,不断地改革创新,才保持了科研成果的领先性,将中国的卫星事业推向世界的前列。

对航天事业的执着热爱,支撑着他攻克解决了人造卫星、通信卫星等多项技术难题。在对这个话题进行分析时,可以结合孙家栋采访时的表述:“有人问孙家栋,‘航天精神里哪一条最重要?’‘热爱!’他不假思索地说,‘如果你不热爱,就谈不上奋斗、奉献、严谨、协作、负责、创新……’,可以说,正是这份热爱与执着,让他倾注了五十多年的心血,为祖国航天事业奋斗的脚步也从未有过停歇。

从1958年进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从事导弹研究开始,孙家栋就将60多年的岁月奉献给了中国的航天事业。他是一名敢于创新的科学家,同时也是中国航天事业的见证人。孙家栋有着爱党爱国、忠诚事业的坚定信念,他有着坚持不懈、求真务实的科学作风;开拓进取、勇攀高峰的奋斗精神。即使已到高龄之年,他也始终服从党和国家的安排,凡事亲力亲为,长期奋战在科研第一线。他将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个人奋斗与民族振兴、个人选择与党的号召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始终不渝地把航天事业作为报效祖国的舞台,诠释了爱国奉献的伟大精神。

267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