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新民科学家人物事迹
2024任新民科学家人物事迹是怎样的呢?任新民事迹同学们最关心的是哪些?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任新民科学家人物事迹5篇(精选),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任新民科学家人物事迹篇1
发动机研制完成后投入试验需要用到地面试车台。当中方研究人员问及试车台、试车规程的资料时,苏联专家回复要把仿制好的发动机拉到苏联去试车。任新民意识到不能在国内试车必然会卡住中国导弹事业的独立发展,他与同事们既为技术上的钳制气恼又为导弹研制进程心急如焚,在少有资料辅助的情况下,任新民与同事自主摸索、研究发动机试车台的设计与建设。经过几个月的分析、计算和研究,任新民带领专家们编写出一份极为详细的试车台设计任务书,又经过近一年的工程建设,中国第一台大型液体火箭发动机试车台验收成功。
1960年7月,苏联撕毁合同,撤走专家。在中国导弹事业研制的关键时期,历史风云变幻、测试机故障频发,任新民面临的压力可见一斑,而此时“1059”已经在大漠戈壁的塔架上整装待发。 1960年11月5日,“1059”如期发射,一举成功!聂荣臻元帅称“这是我国军事装备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1059”后改名为“东风一号”,此后东风家族在中国导弹事业征程中不断开拓、节节胜利、步步为营,成为中国现代化国防的“镇国重器”。
中国航天人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位 把我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太空的“长征一号”,是在任新民领导研制的“东风四号”弹道导弹基础上研制成功的。
作为“东风四号”的技术总负责人,任新民异常忙碌,他带领研制团队突破了我国第一个高空发动机研制中的多个技术难题:没有条件建立模拟高空环境的试车台,任新民与科技人员另辟蹊径,改造发动机系统,增加堵盖、薄膜等设施,为二级发动机点火创造了一个地面大气压环境;为了解决在地面难以获得发动机的高空性能参数的问题,他们采用发动机自身排氧抽真空,设计了一个抽真空扩散试验舱,为发动机创造了高空工作环境;为了提高发动机比冲,任新民带领研制团队设计出钛合金大喷管、玻璃钢大喷管,经过缜密设计、制作,反复试验,成功替代了昂贵、难加工的钛合金制品。
任新民科学家人物事迹篇2
这一刻来之不易,要知道这是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作为火箭技术总负责人,任新民难掩激动的泪水,艰难风雨历程涌上心头。
镜头拉回那段峥嵘岁月。当苏联成功发射世界首颗人造卫星,____审时度势,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不久,我国的人造卫星计划正式启动,任新民担任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的总负责人。当时,中国工业一穷二白,一切都要从零开始,但任新民毅然挑起重担。
发动机是火箭的心脏,决定任务攻关的成败。研制发动机的过程异常艰辛,不仅要弄懂许多设计难题,还要攻克诸多材料与工艺方面的关键技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凭着铁一般的意志,任新民迎难而上。
攀登科技的高峰从来不会一帆风顺。在使用遥测弹测试发动机性能时,弹头未落入预定弹着点。时间紧急,任新民心急如焚。他带领大家在茫茫大漠苦寻弹头残骸。年近花甲的他拄着拐杖,和年轻的战士一样,白天翻越一个个沙丘,夜里靠盖沙子取暖。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第5天,他们终于找齐了所有残骸。有了确凿的“物证”,任新民顺利查出故障原因,成功排除了问题隐患。
此时,在技术上如何实现火箭整流罩分离,成为任新民面前又一道难题。北国天寒地冻,他裹了一件厚棉袄,便跑到外场进行试验。经过多次论证后,他确定了“两个半罩先纵向解锁,然后水平方向快速平抛”的新方案,成功实现火箭整流罩平稳分离。
就在火箭发射前夕,为了保险起见,任新民提出要在火箭二三级之间涂抹二氧化钼,防止火箭发生“冷焊”现象,影响分离。实践证明,这种“万无一失”的做法,对托起卫星成功升空十分必要。后来,周恩来亲切地称他为“中国放卫星的人”。
任新民科学家人物事迹篇3
1915年,任新民出生于安徽省宁国县,早年曾用名任大道。他的父亲任海清曾担任宁国县小学教师、校长,县教育局局长、县银行行长等职。四岁时,任大道就被父亲送入宁阳小学就读,根据“大道出新民”的典故,父亲为他取了学名“任新民”,之后,任新民的名字便一直沿用。少年时期,任新民喜爱读书,在阅读过《岳飞传》后,他逐渐产生了精忠报国的思想。
1928年,任新民前往邻近的宣城,就读于安徽省立第四中学(现为安徽省宣城中学),其文学才能受到老师杨师道的赏识。杨师道的思想进步,给任新民介绍了许多进步书籍,任新民由此逐渐变得激进、偏向革命。次年,还不满14岁的任新民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开始参与游行示威及街头演讲等组织活动。在经历1年多的准备后,1930年底,宣城发动庙埠暴动,但暴动很快失败,任新民的老师杨师道因思想激进被捕,而任新民则因考试,未参加该次暴动,而躲过逮捕。为了保护任新民,任海清在宁国县的乡下,给任新民找了一份教师的工作。在乡下教书的这段时间里,任新民的思想逐渐产生转变,由革命救国思想转为科学救国思想。
1931年,任新民只身前往南京求学,因过往成绩优秀,他被南京钟英中学免试录取,进入高中部学习。1934年,他以优异的成绩从南京钟英中学毕业后,考入国立中央大学化工系。在读到大三时,因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全面侵华,国立中央大学随国民政府西迁重庆。到重庆后,任新民听闻国民党当局在全国招收大学二、三年级学生为兵工学校学生,于是,一直喜欢机械制造专业的他便放弃了中央大学的学业,改考重庆兵工学校大学部造兵系,学习兵器制造。
1940年,任新民从重庆兵工学校毕业后,留校担任助教。次年,他在担任学校助教的同时,又担任了重庆兵工署21厂的技术员。期间,他与虞霜琴相识、相知并相爱。1945年,任新民考取了公费留学生,得以被派往美国深造,他先是在美国辛辛那提磨床、铣床厂实习,后又考取了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生院工程力学系的研究生,陆续获得了密歇根大学机械工程硕士学位和工程力学博士学位。研究生毕业后,他被美国布法罗大学机械工程系聘为讲师。
任新民科学家人物事迹篇4
回顾历史往事,数以万计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了我国的发展努力着,奋斗着。
中国从解放至今,几乎在每个领域都实现了从零到一,从无到有的实质性突破。使得我国才能有了如今强大的实力和稳固的国际地位。无论是社会日常还是高科技领域,亦或是农业教育,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升级每天都在进行着。
如今,我国航空航天技术能取得这样的成就,与“总总师”任新民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使得中国卫星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航空航天技术得到重大的突破,这一切的一切都离不开任新民等人的废寝忘食的研究与试验。
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就是任新民院士的生动写照。
任新民院士与屠守锷、黄纬禄、梁守槃并称为中国的“航空四老”。四人为中国的航空航天领域贡献了巨大的力量。可为什么说是一次偶然,让任新民院士踏入了航空航天领域呢?
追溯至几十年前,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全国上下齐心协力共同对抗外来入侵者,不惜一切代价保护华夏大地。任新民也不例外,他在另外一个战场为抗战努力着,除了担任大学老师外,他同样还是重庆兵工厂的技术人员。
任新民科学家人物事迹篇5
任新民曾两次主持了宇航学会召开的关于“航天技术与国民经济建设”的研讨会。他在大会上作报告,并带领有关人员向李鹏总理等中央领导作了汇报,提出了建立长期、持续、稳定、协调的应用卫星运行系统的建议。
他多方呼吁:“要对中国的载人航天技术提早进行规划与论证和关键技术的预先研究,以保持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势头,在世界航天高技术领域继续占有一席之地。”1985年7月,他以部科技委的名义,亲自发起并主持召开了“关于空间站问题的研讨会”,会后出版了文集,对中国载人航天技术的研究与发展作了开拓性的工作。
他在中国航天科技工业的规划性工作中不断地作出贡献,并提出多项具有远见卓识的见解,这与他通过实践熟悉各类航天型号的研制情况,并积累了丰富的研制试验和科技管理经验等是密切相关的。他坚决执行国家给航天科技工业制定的“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已有的科学成果”的方针,坚信中国人行,可以用自己研制的运载火箭发射自行研制的通信卫星,还可以进行外国卫星的商业发射服务。他还深有感触地说:“中国的导弹与航天事业之所以能取得一些成绩,在世界有了发言权,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尊重科学、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也是他研究规划和领导型号研制工作所遵循的又一个重要原则。他考虑问题的基点是客观和科学,时刻注意按科学规律办事,严格执行型号研制程序。他还经常告诫科技管理人员:“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不抓好预先研究,搞好技术贮备,那是会受到科学规律惩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