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新民中国航天事业科学家事迹

| 徐球

任新民中国航天事业科学家事迹是什么样的呢?任新民的事迹大家了解多少?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5年任新民中国航天事业科学家事迹(通用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任新民中国航天事业科学家事迹

任新民中国航天事业科学家事迹【篇1】

任新民是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重要开拓者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他领导和参加了第一个自行设计的液体中近程弹道式地地导弹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曾作为运载火箭的技术负责人领导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曾担任试验卫星通信、实用卫星通信、“风云一号”气象卫星等6项大型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被誉为中国航天“总总师”。

与航天结缘1940年,当抗日战争的烽火燃遍祖国大地,任新民选择在另一个战场为国“战斗”,除了担任大学讲师,他还兼任某兵工厂技术员。在此期间,经过反复研究试验,他成功实现用黑火药代替无烟火药装填迫击炮,解决了中缅战场上火炮装药的燃眉之急。

不久,他被选送去美国一家著名的铣床厂实习。在钻研工艺的同时,他还拿到了密歇根大学机械工程硕士和工程力学博士学位,为以后研究火箭发动机积累了丰富经验。新中国成立后,任新民义无反顾地回国。归国后,他强忍父亲辞世和儿子夭折的悲痛,在南京华东军区军事科学研究室工作。在那里,他第一次“搞”火箭。当时在中国,“搞”火箭是一件想都不敢想的事。没多久,他接到一封电报,邀请他参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的成立工作,并负责讲授固体火箭课程。这封电报让他与航天正式结缘。

与钱学森初次相见,在对中国能否造出自己的火箭、导弹的问题上,钱老脱口而出:“外国人能造出来的,中国人也能,难道中国人比外国人矮一截不成?”这句话任新民记了一辈子。当晚,两位专家彻夜畅谈。钱学森赞赏他才识过人,这次见面,开始了两人此后半个多世纪的航天合作。1956年,由钱学森负责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任新民被调任为五院下属的六室主任。从此,他的一生便与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紧紧连在一起。

任新民中国航天事业科学家事迹【篇2】

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托举东方红一号卫星飞向浩淼的太空。从此,照亮了我国的飞天之路。作为火箭技术总负责人,任新民难掩激动的泪水……

任新民,航天技术与液体火箭发动机技术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重要开拓者之一。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2项、求是基金杰出科学家奖、中国载人航天工作突出贡献者功勋奖章、“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等。2018年,任新民被评为“逝世的十位国家脊梁”之一。

1940年任新民从重庆兵工学校大学部毕业。1945年赴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院留学,获机械工程硕士和工程力学博士学位。1949年8月回国,在华东军区军事科学研究室任研究员。1952年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任教,1956年8月参加筹建国防部五院的工作,历任总体室主任、液体火箭发动机设计部主任、一分院副院长兼液体火箭发动机研究所所长,七机部副部长,航天工业部科技委主任,航空航天部高级技术顾问。1964年任新民作为型号副总设计师,领导和参加了第一个自行设计的液体中近程弹道式地地导弹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工作,保证了东风2号导弹飞行实验取得圆满成功。他相继领导组织了中程、中远程、远程液体弹道式地地导弹的多种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试验工作。

1980年5月在向太平洋预定海域发射远程弹道式导弹的飞行试验中,作为首区总指挥,他协助领导和指挥了这一重大的飞行试验任务。并且组织研制长征一号运载火箭,保证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获得成功。领导组织了氢氧发动机、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和整个通信卫星工程的研制试验;领导组织了用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把亚洲一号通信卫星准确地送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实现了中国运载火箭国际发射服务零的突破。

任新民中国航天事业科学家事迹【篇3】

“东风三号”是我国第一型完全独立研制的中程弹道导弹,它的出现使我国在弹道导弹和长程火箭领域取得了长足进展。时任国防部五院一分院副院长的任新民全面主持了该型导弹的研制工作。

当年,由于自主掌握的技术有限,型号研制进程充满艰辛。推进剂选择、发动机四机并联......一个个重大技术难题横在研制团队面前。

任新民深入实际,坚持设计人员、试验人员、工艺人员和生产工人相结合,一起分析计算、一起研究讨论。

他多次挂帅担任试验队队长,冒严寒、顶酷暑,带队开展历次飞行试验。时值动乱年代,型号研制不免受到影响,有人把派性观点掺杂进来,使得决策安排、进度协调等都变得更为复杂,稍有不慎便会陷入“困局”“僵局”。为了型号按期完成,他既不回避、也不退缩,多次深入参试人员的宿舍、办公场所,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苦口婆心开展说服工作。

一位工人师傅被任新民的真情打动,他激动地说:“任院长,就凭您这股真心实意的劲儿,我们也得给您这个面子,您别来回跑路了,这活儿包在我们身上。”尽管工作条件艰苦、各类矛盾复杂,但是任新民的诚意和勤恳感动了许多一线职工群众。大家放下包袱,重新投入工作。此后,发射场的历次工作都得以较为顺利地开展。

任新民中国航天事业科学家事迹【篇4】

任新民(1915.12.5—2017.2.12),航天技术和火箭发动机专家。生于安徽宁国。1940年毕业于重庆军政部兵工学校大学部。1946年赴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生院留学,获机械工程硕士和工程力学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5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研究员和高级技术顾问,总装备部科技委顾问。曾任南京华东军区军事科学研究室研究员、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教授、国防部五院总体室主任及液体火箭发动机设计部主任、一分院副院长兼液体火箭发动机研究所所长、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航天工业部科技委主任、航空航天工业部高级技术顾问等。

领导和参加了第一个自行设计的液体中近程弹道式地地导弹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领导组织了中程、中远程、远程液体弹道式地地导弹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试验;向太平洋预定海域发射远程弹道式导弹的飞行实验,任首区总指挥;组织研制“长征1号”运载火箭;组织氢氧发动机、“长征3号”运载火箭和整个通信卫星工程的研制试验;领导组织了用“长征3号”运载火箭把“亚洲一号”通信卫星送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担任“风云一号”气象卫星总工程师等。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2项、求是基金杰出科学家奖,获中国载人航天工作突出贡献者功勋奖章、“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等。

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通信卫星工程成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重点任务之一。1974年3月31日,任新民参与制定的《关于发展卫星通信问题的报告》得到中央批复,由此拉开了中国航天史上著名的代号为“331”的通信卫星工程大幕。

众所周知,航天工程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而通信卫星工程,由通信卫星、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通信和应用通信等五大系统组成。每一个系统都有总设计师或总指挥,而任新民当时是总指挥的“统帅”,被大家称为“总总师”。

领衔如此庞大的工程,任新民说,他当年心理上承受的压力,很多时候会大于技术方面的压力。“光环是属于大家的,而失败的原因一定是‘总总师’没有做好工作。”因此,任新民不仅需要解决技术问题,还要用心让团队和谐相处。“三过家门而不入”,他几乎每天都和同事们在一起,工厂里的工人都喊他“倔老头”。

任新民中国航天事业科学家事迹【篇5】

在科学探索之中,有这样一位科学家,他以卓越的智慧和不屈的意志,书写了中国航天事业的传奇篇章。任新民,这位出生于湖北襄阳,成长于安徽宁国的航天技术与液体火箭发动机技术专家,用一生的奋斗诠释了何为国家脊梁,何为科学精神的最纯粹表达。 1915年12月5日,任新民在湖北省襄阳市谷城县的一个普通家庭中诞生。年少时期,他就展现出了对知识的渴望和不凡的志向。

1940年,他从重庆军政部兵工学校大学部毕业,随后在1945年远渡重洋,进入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院深造,取得了机械工程硕士学位及工程力学博士学位。这段海外学习经历,为他日后在中国航天领域的开创性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怀揣着科技强国的理想,任新民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毅然回国,投身到尚处于萌芽阶段的中国航天事业中。作为导弹与航天技术的重要开拓者,他不仅领导并参与了我国首个自行设计的液体中近程弹道导弹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发,还亲自担任了多个重大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从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到试验卫星通信系统、实用卫星通信系统、风云一号气象卫星等项目的实施,他的名字与中国航天的每一个重要里程碑紧密相连。

任新民的贡献不仅体现在一项项技术创新上,更在于他为中国航天事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播撒下科学的种子。他的努力赢得了国内外的高度赞誉,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85年又成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求是基金杰出科学家奖、中国载人航天工作突出贡献者功勋奖章及“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等,每一项荣誉都是对他无私奉献和卓越成就的最佳证明。

26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