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言灵感动中国事迹介绍

| 徐球

《感动中国》节目之所以被誉为“年度精神史诗”,就在于获奖者展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精神。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年度穆言灵感动中国事迹介绍(推荐7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穆言灵感动中国事迹介绍

穆言灵感动中国事迹介绍【篇1】

穆言灵是美国飞虎队家族后人、“鼓岭之友”,东南网长期跟踪采访报道她积极促进中美民间友谊的事迹。穆言灵一家三代和鼓岭有着深厚的情缘,她的公公穆蔼仁曾作为美国飞虎队员,参加中国的抗战,名字还被镌刻在福州抗日志士纪念墙,是纪念墙上的首位外国人。穆言灵丈夫穆彼得在福州出生,尚在襁褓中就被挑上山,在鼓岭度过了美好时光。一家人曾长期在中国居住,两个女儿分别叫“爱中”“爱华”。穆言灵和她的丈夫,都是热爱中国文化的美国人。他们创立了“鼓岭之友”,并奔走于美国的东西海岸间,寻找那些尘封在鼓岭柳杉和欧美式老房子里的人物,让美好的记忆重新鲜了活起来,续写着中美两国民间浓厚情谊往来的佳话。

2022年10月,在党的召开期间,东南网记者采访了穆言灵,推出了《美国“鼓岭人家”点赞中国新时代》融媒体报道,她对中国突飞猛进的发展感到由衷高兴。中共后,穆言灵积极讲述中国及福建新时代故事。2023年6月,穆言灵和女儿爱华回福州参加“鼓岭缘”中美民间友好论坛,东南网全程进行了采访,推出《美国“鼓岭人家”穆言灵喜偿心愿“回福州”》《穆言灵之女爱华:“中华女儿”爱中华》等报道。美国当地时间2023年11月15日,在美国旧金山出席美国友好团体联合举行的欢迎宴会,穆言灵受邀参加了此次宴会。她在古稀之年忙碌于中美民间友谊,去年底,东南网采写作品《2023年,“鼓岭之友”穆言灵时间都用在了中美友谊上》,讲述了2023年这一年来,穆言灵为挖掘和讲好鼓岭故事而奔波,架起中美民间友谊之“彩虹桥”的事迹。

穆言灵感动中国事迹介绍【篇2】

穆言灵和她的丈夫穆彼得创立了“鼓岭之友”,奔走于美国东西海岸间、太平洋两岸间,寻找关于鼓岭老洋房的人物和故事,续写中美民间情谊来往的佳话。

正如穆言灵的“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颁奖词所写,“跨越三代的情缘”,穆言灵与中国的故事、与鼓岭的情谊,传承自她的公公、附中前身英华中学教师穆蔼仁,又传递给她的孩子们。

1940年,因着对中国的向往,穆蔼仁穿越连天炮火,赴英华中学任教。当时,福州沦陷,英华中学内迁至顺昌县洋口镇。艰苦恶劣的条件,未曾减少穆蔼仁老师对中国学生的爱和对教学的热情。

穆言灵感动中国事迹介绍【篇3】

穆蔼仁老师在英华中学执教时,惊涛级(1943届,即英华57届)正在校就读。惊涛级学子创办了校内英文报《Tide》,穆蔼仁老师担任顾问。1941年返美时,穆蔼仁带上了《Tide》创刊号作为珍藏。

与中国的初相见虽然短暂且不易,但在英华中学的美好生活,在穆蔼仁老师心中种下了对中国的深爱。返美之后,他又多次来到中国工作、生活;1942年他加入了美国“飞虎队”成为一名中尉,前来支援中国抗战;1947年,他与妻子来到福建协和大学任教,居于鼓岭,儿子穆彼得正是在福州出生的。

2005年,穆蔼仁老师于美国逝世。2015年,穆彼得、穆言灵夫妇遵嘱将其一半骨灰带回福州,撒入闽江。2018年,在学生、英华中学惊涛级校友陈世明等人的努力下,穆蔼仁老师的名字被刻上了福州抗日志士纪念墙,他成为首位名字镌刻于此的外国人。

穆言灵感动中国事迹介绍【篇4】

“鼓岭之友”和两国各界友好人士深入挖掘鼓岭历史,积极传播鼓岭文化,为加深中美两国人民相互了解和友好交流而不懈努力。

“鼓岭之友”发起人 穆言灵:我名字叫穆言灵,我来自美国,我在中国生活了30年,我家族和鼓岭有一个很长的故事。

1940年,我的公公穆蔼仁作为一名年轻的大学生来到福州英华中学任教一年,他从内心深处热爱中国。因此他之后加入飞虎队,再次回到中国抗击日本侵略者。后来他又两次来到中国当老师,一次是战后在福建协和大学,一次是84岁时在武夷学院。

我公公非常喜欢中国,他84岁回到中国来也真不容易,但是他说要回来,我要回来,所以他就去武夷学院,教那边的孩子们英文。他开心得不得了,(临终前)他也希望我们会把他骨灰一部分带回福建来,放在闽江里——他最爱的地方。

穆言灵感动中国事迹介绍【篇5】

19世纪80年代起,大批西方侨民来到中国福州生活。每逢夏季,很多侨民选择在鼓岭避暑。他们在鼓岭修建别墅、医院、网球场、游泳池、邮局等设施,并与当地居民结下深厚情谊。

一百多年间,许多在鼓岭生活过的外国人的后辈都成为了“鼓岭之友”,为各自家族续写着动人的“鼓岭缘”。穆言灵一家就是其中之一。

穆言灵是美国人,同时还是福建鼓岭历史文化研究者。鼓岭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郊鼓山之北,20世纪初曾是旅居福州的外国人的居住地,当时许多在华的美国侨民,包括穆言灵的公公穆蔼仁、先生穆彼得都在鼓岭度过了美好时光。

背他的人是鼓岭的小妈妈,年轻妈妈,他们很相信她。

说起穆言灵和鼓岭的渊源,就要追溯到穆言灵的公公穆蔼仁。穆蔼仁原名唐麦克,从小就对充满了神秘色彩的东方中国感兴趣。1940年,正在上大学的他抓住在日本游学的机会,一个人第一次来到中国。

穆言灵感动中国事迹介绍【篇6】

1941年,中国的抗日战争正处于胶着状态,这一年,美国开始招募飞行员去帮助中国,刚回到美国不久的唐麦克由于自身条件优秀,顺利成为飞行队的一员,这个飞行队就是著名的飞虎队。

他是飞虎队地下的眼睛,所以如果日本人往南走,他会用望远镜告诉他们去哪,多少。所以他的工作也不是很安全的工作,他前面的那个人被他们(杀死了)。

所以他知道他不能笨,他也很清楚,但是他在中国太开心了,因为他年轻的时候也在这里,也和老百姓做好朋友,不那么怕。

在飞虎队,唐麦克给自己起了一个中文名字—叫穆蔼仁。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飞虎队员在执行任务的时候,会随身携带“援华助战条幅”,遇到驾机被击落,不得不跳伞时,他们会得到当地群众的救助。抗战胜利后,穆蔼仁回到美国完成学业、结婚生子。1947年,当听说福建协和大学需要外教时,他带着妻子、儿子再次回到福州。

穆言灵感动中国事迹介绍【篇7】

在中国,穆蔼仁的第二个孩子也是穆言灵的丈夫穆彼得出生。

小的时候,妈妈管那个调皮捣蛋的哥哥,有一个福州人,名字叫三嫂,她管我先生。三嫂会带他去买菜,跟朋友们聊天,他们都讲福州话,他也能听到英文,但是大部分的他听到的就是中文,福州话。

1949年,穆蔼仁因为工作原因举家迁回美国,当时的穆彼得虽然年纪很小,但他对长年照顾他的保姆三嫂恋恋不舍。

他不开心,因为一个娃娃也能感觉到很多,他就开始不走路,他不说话,他罢工,他不想去美国。

五六岁的时候,穆彼得又被父母带到中国台湾生活了一段时间,当他考上哈佛大学,在校园里,他成为一个特别的存在,他能说一口流利的中文,对中国的礼仪、典故了如指掌,被同学们称为“中国通”。

20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