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刘玲琍事迹
感动中国的播出有利于清扫不道德、不健康的阴暗面、负能量,2024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刘玲琍事迹新鲜出炉,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刘玲琍事迹(精选8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刘玲琍事迹【篇1】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特殊教育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特殊人群对特殊教育需求大大增加,特殊教育学校毕业生数量逐渐增多。然而,他们面临的就业困难不容忽视,如就业机会少、就业质量不高等。”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衡阳市特殊教育学校高级教师刘玲琍说。
在刘玲琍看来,影响特殊教育学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包括政策支持、用人单位观念和个人能力等。首先,缺乏针对特殊教育学校毕业生的专门就业政策。其次,用人单位存在偏见和误解,不愿意招聘。最后,特殊教育学校毕业生的个人能力也是影响就业的重要因素,他们在职业技能、沟通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方面表现不够优异。
为了促进特殊教育学校毕业生就业,刘玲琍建议,加大对特殊教育学校的投入,提高教育质量,推行残疾人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实现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培训正规化、专业化、学历化,使毕业生具备更强的就业竞争力。同时,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如设立专项资金、提供创业贷款等,鼓励特殊教育学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同时也可以给予企业一定的税收优惠,鼓励企业招聘特殊教育学校毕业生。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刘玲琍事迹【篇2】
在平凡的岗位上耕耘,为平凡的人群发声。走在前列、干在实处,争做人民满意代表。
“舌头放松,跟着我一起来发音……”初见衡阳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刘玲琍时,她正在教室上课。
推开教室门,一个五彩斑斓的小世界映入眼帘。游玩照片、班级荣誉、绘画手工作品、暖心便利贴、益智玩具、彩色书架……与常见的教室形成强烈反差。另一边后侧,则是老师的办公桌与学生的床位,老师日常办公与学生上课、午休,都在这个教室里。
课堂上,刘玲琍为了让班里的8名孩子都能够正确发音,一遍遍耐心地重复着同一音节。遇到个别特殊发音时,她引导孩子们用手指触摸自己的鼻翼,感受鼻腔颤动。“有时候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可能要教上几天、甚至一个月。”刘玲琍说。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刘玲琍事迹【篇3】
刘玲琍有个学生叫康康,当时4岁多,只会叫“爸爸”,不会叫“妈妈”。因为康康妈妈无意间的一句“好想听到孩子叫妈妈”,让刘玲琍暗下决心,开始对康康进行强化训练。经过一个月反复练习,康康第一次清晰地喊出了“妈妈”,康康妈妈瞬间泪流满面。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刘玲琍依旧感慨万千,虽然过程很艰难,但孩子们的点滴进步就能鼓舞人心。
刘玲琍与特教结缘,源于她小时候的邻居。
1973年,刘玲琍出生于衡阳市一个普通工人家庭,邻居是一名聋哑人,不识字也不能讲话。她心想,如果有学校能让他们从小就识字、学说话,那该多好。后来,她毫不犹豫报考了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校。18岁毕业那年,成为衡阳市特殊教育学校听障一年级的班主任。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刘玲琍事迹【篇4】
“眼耳鼻舌身意,色香声味触法,用尽所有,为生命解锁。她从命运那里夺回一副又一副翅膀,带领孩子们飞离寂静的牢笼。听,每一个新的发音,都打开一个新的世界。”在4月8日播出的《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颁奖盛典》上,这是《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予湖南衡阳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刘玲琍的颁奖辞。
耕耘特教讲台三十三年,刘玲琍坚持不懈只做一件事,就是让听障孩子在有爱的环境中,找到打开有声世界的“钥匙”。多年来,她自创唇舌操、触摸法和情景教学法,让无数听障孩子插上逐梦的翅膀。她所教的八十多名残障孩子中有二十多名考上了大学,有的通过职业教育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刘玲琍事迹【篇5】
一对一教学,让孩子感受正确发音。
三尺讲台,捧一片丹心;卅载春秋,育“折翼天使”。
33年来,刘玲琍始终坚持做一件事——用心用情为听障孩子插上理想的翅膀,让他们飞得更高更远。
4月8日晚,《〈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盛典》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衡阳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刘玲琍代表湖南当选“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
平常岗位,身边榜样。刘玲琍的故事何以感动中国?三湘都市报记者前往衡阳市特殊教育学校,采访了她的同事、学生和家人。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刘玲琍事迹【篇6】
4月的雁城,春意盎然。衡阳市特殊教育学校操场旁,“争当刘玲琍式好老师 永做特殊孩子守护者”的签名展示板上,是数十位教师以刘玲琍为榜样写下的“誓言”。
“那个特别兴奋地和你打招呼的小朋友,吐字已经很清楚了,刘老师花了不少心血。”26岁的语训班教师成伊玥,一边接过学生们递来的习题指导,一边向记者介绍。
2017年,成伊玥来到衡阳市特殊教育学校,2018年进入语训班,负责数学教学。上公开课前,有刘玲琍辅导讲课细节;给孩子们语训,用刘玲琍的舌操法教学;教学技巧,有刘玲琍传授指导……每天和刘玲琍朝夕相处,她自称是刘玲琍一手教出来的“徒弟”。
成伊玥回想起刚来语训班时,自己讲课生涩的模样,刘玲琍的话犹在耳旁:一定要夸张,表情要夸张,口舌动作要夸张,这样才能让有听力障碍的孩子们更好地理解。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刘玲琍事迹【篇7】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于2024年3月在北京召开。多位代表和委员就残疾人教育、就业、康复、社会保障、无障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建议和提案。
本团队为大家收集了从事听障教育事业33年的人大代表刘伶俐老师的经历,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人大代表的履职故事。
1973年,刘玲琍出生于衡阳市一个普通工人家庭。小时候,她的邻居是一名聋哑人,对她特别好,但却不识字也不能讲话。刘玲琍心想,如果有学校能让他们从小认识字、学习说话的话,生活就能改善很多。那时,小小的刘玲琍就萌发了一个念头:长大了当一名教师,要帮助聋哑人学习文化知识,让他们能像正常人一样交流,一样工作和生活。后来,刘玲琍毫不犹豫地报考了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校,从此与特教结缘。她心中的梦也更加清晰:她要用爱和真诚给特殊孩子点亮希望,成就他们精彩的人生。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刘玲琍事迹【篇8】
2005年,是刘玲琍人生中最寒冷的一年。那一年,32岁的她终于有了自己的孩子。可是,儿子7个月大时被诊断为先天性神经性耳聋。“我感觉天都塌了!在家里痛哭了好几天。自己一心扑在对听障孩子的教育上,32岁才怀孕生子,怎么偏偏孩子也是先天听障?”刘玲琍重新振作起来,前思后想,既不耽误学生也能顾全儿子的“双全法”只有自己勇敢去闯,她决定一边工作,一边自己训练儿子说话。
擦干眼泪,刘玲琍回到了课堂。白天,她上好每一节课、教好每一个学生;下班后对儿子进行听力和发音训练;夜深人静时,她翻阅专业书籍,自学听障语训方法。“当时我也没有经验,也不知道会不会有效果,但我是一个妈妈,我一定要努力!”儿子8个月大时,刘玲琍就给他佩戴了助听器。那时,刘玲琍的家就在学校隔壁。一下课,刘玲琍就赶紧回家给儿子进行20分钟的听力训练。下班了,刘玲琍就抱着儿子到校园里,一边指着高高飘扬的国旗,一边在他耳边反复大声说“红旗、红旗、红旗……”直到很多天以后,刘玲琍没有用手指国旗,只在儿子耳边说了一声“红旗”,儿子马上抬起头看看高高飘扬的国旗,又看看妈妈。刘玲琍欣喜万分,因为儿子听到了,也听懂了“红旗”这个词语。在刘玲琍坚持不懈的训练下,铁树终于开了花!儿子在1岁多时也能正常发音说话了,比正常孩子没晚多少。现在儿子16岁了,在市铁一中就读高中,成绩良好。而刘玲琍当年带的那个高中班,8名学生中有3人考上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