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人物刘玲琍典型事迹

| 徐球

感动中国每年推选“年度人物”都能给大家带来不同的感动,2024感动中国人物刘玲琍典型事迹新鲜出炉,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感动中国人物刘玲琍典型事迹(7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感动中国人物刘玲琍典型事迹

感动中国人物刘玲琍典型事迹篇1

耕耘特教讲台三十三年,刘玲琍坚持不懈只做一件事,就是让听障孩子在有爱的环境中,找到打开有声世界的“钥匙”。多年来,她自创唇舌操、触摸法和情景教学法,让无数听障孩子插上逐梦的翅膀。她所教的八十多名残障孩子中有二十多名考上了大学,有的通过职业教育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看着这些孩子能够像正常人一样,生活、结婚、生子,走向一个幸福美满的人生,这是我最满足的时刻,这也是特殊教育的意义,让每一个残缺的孩子都能拾起折断的翅膀。”

她是老师,也是妈妈

“刘老师,你终于回来啦!”“刘妈妈,你好棒!”从北京参加完感动中国颁奖典礼,刘玲琍几乎没做任何停留,第一时间就赶回了学校,走进教室的那一刻,孩子们一拥而上,将她围在了人群中央。看着刘玲琍手中的奖杯,孩子们眼里充满了好奇,嘴上更是不住地夸赞。

临行前,刘玲琍曾答应孩子们给他们带礼物,回来后的第一时间她就兑现了自己的诺言——给孩子们带来了一只北京烤鸭。孩子们围坐在刘玲琍身边,快乐地吃起了烤鸭,直至此刻,刘玲琍感觉自己的内心也安定了下来。

感动中国人物刘玲琍典型事迹篇2

32年的辛勤耕耘,刘玲琍自创唇舌操、触摸法和情景教学法,先后荣获全国“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称号及“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第四批岗位学雷锋标兵”“湖南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2021年“七一”前夕,她被评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成为全省特教岗位唯一当选的教师……

回顾走过的路,刘玲琍已记不清多少次带着患病的学生去看病,记不清多少次自己掏钱为学生购买生活和学习用品,记不清多少个节假日陪伴在这些孩子身边。她教的学生中,有30多名考上大学,有的成了舞蹈演员、有的成了设计师、有的成了园艺师,还有2名学生毕业后回到特校当了老师。

衡阳市特殊教育学校目前共有学生300余人,如何让这些孩子们未来有更好的发展,是刘玲琍最操心的问题。她在多方走访自主创业的残疾青年人时发现,仍存在创业扶持机制不可持续运行、服务领域局限、职业康复体系滞后,以及残疾人就业培训信息不对称、单向传递、无法有效联通等问题。

感动中国人物刘玲琍典型事迹篇3

在加强产教融合方面,刘玲琍认为,应鼓励特殊教育学校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使课程内容与市场需求更加匹配。特殊教育学校应针对市场需求,为学生提供相对应的职业技能培训,如手工艺、烘焙、园艺、汽车美容等。

刘玲琍还建议,建立专门的就业指导中心,为特殊教育学校毕业生提供一对一的就业咨询和指导。同时,鼓励毕业生主动融入社会,积极参加各类社交活动。还要通过媒体宣传、社区活动等方式,提高社会对特殊教育学校毕业生的关注度和接纳度,减少就业歧视。

语训班办公室就安排在教室里,刘玲琍几乎旁听了成伊玥的每堂课。“不管是教学,还是和学生生活交流中的细节处理,刘老师都手把手教我。”倾囊相授的场景,在这对语训班教师“师徒”间时常上演。

如今,成伊玥已经成为独当一面的语训班老师。

感动中国人物刘玲琍典型事迹篇4

衡阳市特殊教育学校副校长黄春华清晰地记得,22年前,第一次见到“师姐”刘玲琍时的情形。

“干劲十足,活力满满。”在黄春华看来,刘玲琍每天都穿戴整洁、得体,以最好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这种生活的小细节,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影响着孩子们。”

和刘玲琍一样,黄春华毕业于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2002年10月,刚毕业的黄春华接手了衡阳市特殊教育学校的盲文班。初来乍到的“毛头小子”,难免有些不合群。

为了让黄春华融入大集体,刘玲琍经常组织教职工聚会,聚餐、出游,大家轮流请客。但轮到黄春华请客时,刘玲琍则提议“跳过”,“师姐说我刚刚参加工作,等稳定了再说。”

感动中国人物刘玲琍典型事迹篇5

今年将迎来第40个教师节。即日起,本版推出“师者”系列,讲述强国建设路上的师者故事,展现师者风采。

“小鸡叽叽叫,母鸡咯咯叫,公鸡喔喔叫。”站在讲台上的刘玲琍老师拿着3张分别画有小鸡、公鸡、母鸡的大卡片,对着台下8名特教孩子“夸张”地展示着嘴、舌、牙、喉咙的变化。

其间,她不时走到孩子中间,把他们的手放在自己喉咙或嘴上,让孩子更直接地感受发音部位、气息大小的不同。

这样的场景已经重复了33年。

“眼耳鼻舌身意,色香声味触法,用尽所有为生命解锁,她从命运那里夺回一副又一副翅膀,带领孩子们飞离寂静的牢笼,听,每一个新的发音,都打开一个新的世界。”这是“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组委会给予刘玲琍的颁奖辞。

谈到获奖后的感受,刘玲琍语气坚定:“这不单单是给我个人的鼓励和肯定,更是对整个特殊教育事业的特殊关爱。”

感动中国人物刘玲琍典型事迹篇6

1973年,刘玲琍出生于衡阳市的普通家庭,邻居王阿姨是一名聋哑人。一年冬天,刘玲琍串门到王阿姨家玩。一见面,对方不停用手比画着。刘玲琍不明白阿姨的意思,王阿姨却急得涨红了脸。原来是想送一条微博给她。

“那个冬天,让我感受到温暖。王阿姨对我非常好,我常常在想要是她能开口说话就好了。”这件小事,深深地印在年幼的刘玲琍脑海里。1987年,14岁的刘玲琍决心报考聋教专业,被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校录取。

18岁毕业,被安排工作,在她的班级中,最小3岁,最大14岁,而她也才仅仅18岁。面对班上年龄跨度大、智力水平不一的听障孩子,刘玲琍并没有退缩。她深知这些孩子们面临着比常人更多的挑战,包括沟通障碍和生活自理能力的欠缺。面对孩子们脸上挂着的鼻涕和尿裤裆的情况,她并没有嫌弃或放弃,而是选择了坚持和付出。

感动中国人物刘玲琍典型事迹篇7

课堂上,刘玲琍为了让班里的8名孩子都能够正确发音,一遍遍耐心地重复着同一音节。遇到个别特殊发音时,她引导孩子们用手指触摸自己的鼻翼,感受鼻腔颤动。有时候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可能要教上几天,甚至一个月。32年的辛勤耕耘,刘玲琍自创唇舌操、触摸法和情景教学法,先后荣获全国“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称号及“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第四批岗位学雷锋标兵”“湖南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

刘玲琍在多方走访自主创业的残疾青年人时发现,仍存在创业扶持机制的不可持续运行、服务领域局限、职业康复体系滞后,以及残疾人就业培训信息不对称、单向传递、无法有效联通等问题。“这些导致残疾人就业、创业需求得不到及时关注,培训需求无法满足。希望更加多元、灵活的普惠政策措施给予他们支持。”刘玲琍建议,结合现有扶持政策进一步健全服务机制,完善扶持功能,信息双向互通,及时准确捕捉残疾人就业创业需求。比如通过实名制调查,科学合理地按照调查结果配置培训项目;由政府及残联牵头,与企业建立联动机制,采取订单式上岗配置,保证有效上岗,同时积极开发孵化项目,为残疾人创业搭建平台。

205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