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感动中国俞鸿儒人物事迹介绍

| 徐球

感动中国是“祖国有我,请人民放心”的担当,更是当代中国人民最醒目的精神标识。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3年度感动中国俞鸿儒人物事迹介绍(实用7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年度感动中国俞鸿儒人物事迹介绍

年度感动中国俞鸿儒人物事迹介绍【篇1】

此时的俞鸿儒除了感恩导师提携外,更多的是压力。虽然他曾调侃自己是个“万金油”,但他更清楚,有些挑战单凭实验能力强是应付不来的,还需要更多经验。郭永怀曾说过,他自己没有实验工作经验,所里其他科学家也是这样。因此,具体工作怎么做,要俞鸿儒他们自己去闯。

国际上的风洞建造费用高昂,工艺要求高,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当时中国的经济和技术基础,决定了不可能效仿国外路线。郭永怀扔下一句话:“你们不可能也不应该照葫芦画瓢模仿别人,一定要尽力去发展适合国情的实验方法。”

这意味着现成的路走不通,只能走开辟、创新之路。俞鸿儒他们左思右想,似乎只能冒险——闯一闯那条“死路”。

这条“死路”,就是国外废弃不用的氢氧燃烧驱动。它被淘汰的主要原因是容易发生爆炸,此外,其产生的驱动气流品质较差,很难保证实验的可重复性。

但它的好处也十分突出:便宜、装置简单、不依赖高技术装备。

年度感动中国俞鸿儒人物事迹介绍【篇2】

4月8日晚,“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盛典”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俞鸿儒院士被评为“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

俞鸿儒院士,空气动力学家。江西广丰人。1953年毕业于大连工学院。1956年报考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生,师从郭永怀攻读流体力学。1963年研究生毕业,留在力学研究所工作。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俞鸿儒院士是我国激波管、激波风洞研究及其应用的开拓者之一。长期致力于激波与激波管的理论、实验与应用研究,为我国创建了多种高性能气动实验装置,在高超声速、高焓流动实验研究方面获得多项重要研究成果,为国防和经济建设做出贡献。

年度感动中国俞鸿儒人物事迹介绍【篇3】

郭先生回国时带回许多激波管资料。从1957年夏开始,他让我阅读这些资料。1958年初,刚搬入新建的力学所大楼后,郭先生将陈致英、范良藻(物理力学研究生)、俞鸿儒(流体力学研究生)和张德华、何永年(新分配来的北大力学系毕业生)五人召集在一起,宣布成立激波管组并指定我当组长。当年"七一"献礼会上,我代表激波管组表决心:"奋战三昼夜,设计出激波管。"设计完成后,郭先生请他的朋友(北京仪器厂总工程师)安排,及时将激波管加工好,十天后运回安装并开始破膜试验和测量激波速度。当年"八一",这台激波管被选送进中南海向党中央献礼。

1958年秋力学研究所机构大改组。激波管组只留下我一个人,增加刚分配来所的赵素雯和各分院培训人员并编入第一研究室。同年年底,激波管组全体人员奉调支授140部超声速风洞建设,实验装置交给崔季平。1959年底,超声速风洞完成建造工作,后续工作划归空气动力学研究室超声速风洞组。此时业务处向我传达所决定:让我们继续做激波管工作,仍由郭先生直接指导。1960年初,开始安装已加工好的JF-4直通型激波风洞。不久,崔季平等同志也调入该组。以后他们调去物理力学研究室,成立高温气体组。1967年7月郭先生担任国防科委空气动力研究院筹备组主管技术工作的副组长,随后空气动力学研究室激波管组和物理力学研究室高温气体组划归空气动力研究院,并于1969年底编为超高速研究所504研究室。1976年回归力学所后,命名为第八研究室。

年度感动中国俞鸿儒人物事迹介绍【篇4】

俞鸿儒院士是享誉世界的气体动力学家,是我国激波管、激波风洞研究及其应用的开拓者之一。他长期致力于激波与激波管的理论、实验与应用研究,为我国创建了多种高性能气动实验装置,在高超声速、高焓流动实验研究方面获得多项重要研究成果,为国防和经济建设作出贡献。

1956年初,党中央号召“向科学进军”,俞鸿儒报考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的研究生。他报考时导师为钱伟长,报到后改为郭永怀指导。1957年3月报到以前,他在清华大学与力学所合办的工程力学研究班当助教,郭永怀讲授流体力学。郭永怀非常重视实验,带领流体力学助教们到北航拜访陆士嘉先生并参观北航气动实验室。

年度感动中国俞鸿儒人物事迹介绍【篇5】

乍一听名字,人们会感觉陌生,但如果说到中国的高超音速风洞,今年96岁的俞老是“爆轰驱动高焓激波风洞技术”的理论奠基人,这一理论首先运用于JF12高超音速复现风洞,这是一套用于我国航空航天等试验的大型科学装置,技术水平在国际上遥遥领先。俞老被誉为“中国激波风洞第一人”。

1928年俞鸿儒出生于江西省广丰县,28岁考入中科院力学研究所,导师郭永怀,从事激波风洞建造工作。1958年中科院力学所成立激波管组,当时30岁的俞鸿儒任组长。

新中国经济基础薄弱,电力短缺,无法重复国外风洞发展路线,俞鸿儒选择了更加省钱的氢氧燃烧驱动方式。但这种方式极易发生爆炸,危险程度非常高。

“有一次把一个房子都炸掉了,爆炸后,钱学森先生、郭永怀先生首先就提出表扬”。钱学森、郭永怀考虑的是房子炸掉了可以再盖,但不弄清楚爆炸原因,就不能更好预防。“只要人不受伤,在失败中摸索出经验,发生意外了我们担着”。

年度感动中国俞鸿儒人物事迹介绍【篇6】

2023年5月30日在通过最终评估后,JF-22风洞已准备好进行高超音速测试。该风洞位于北京北部的怀柔山区,是世界上最快风洞,可以模拟航天器再入大气层阶段的飞行。

在北京中科院力学所的一次学术会议上,与会专家一致认为,JF-22爆震驱动高焓激波驱动风洞的有效试验时间、温度、压力、喷嘴流量等性能指标均达到国际标准,JF-22风洞主要用途是支持中国太空运输系统和高超音速飞机的研发,有助于将发射卫星和航天器成本降低90%。

据中国官方媒体报道,JF-22的建造始于2018年,2021年8月完工。风洞长167米,直径4米(大多数洲际弹道导弹直径小于4米),气流流速为每秒3至10公里。这些性能参数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大、最快的风洞,能够模拟高达30马赫的高超音速飞行环境,可以维持130毫秒运行时间。被认为是美国最先进的风洞是美国宇航局兰利研究中心(NASA's Langley Research Centre)的10马赫风洞,截面直径接近0.8米,运行时间为30毫秒。

中国方面认为,JF-22与JF-12风洞使中国“领先西方约20至30年”。JF-12于2012年5月通过验收,可以模拟高达7马赫的飞行环境。

美国高超音速和航空工程专家克里斯·库姆斯(Chris Combs)接受《欧亚时报》采访时认为,中国的JF-22超越了“世界各地已存在了数十年的各类风洞”,他还指出爆炸驱动激波风洞“改变了空气化学性质,以至于飞行不再一定是在空气中进行”。

年度感动中国俞鸿儒人物事迹介绍【篇7】

在央视《吾家吾国》节目中,俞鸿儒讲述了自己为祖国奉献终身的动人故事,并展示了1953年写给母校大连理工大学的“决心书”。亲爱的母校:我衷心感谢您四年来的哺育,在这即将离别的时候,我向您保证,坚决服从祖国分配,用您教育的科学技术知识,终身不懈地建设伟大的祖国。

请您相信:我将用自己的劳动维护您的荣誉并为党的事业贡献自己的一切。这封“决心书”表达了俞鸿儒为祖国奉献终身的决定。而这60年来,他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承诺。

1960 年代和 1970 年代,NASA的航天飞机和太空发射系统都在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 NASA 艾姆斯研究中心的 Unitary Plan 风洞中进行测试,但该风洞只能模拟2到3.5马赫飞行环境,其他更快速度的模拟需通过计算流体动力学(CFD)软件进行数字仿真。

2022年9月一位不愿透露姓名人士告诉媒体,美国国防部国防创新部门正在寻求商业合作伙伴来制造一架测试机原型,该原型机飞行和机动速度超过5马赫,这是高超音速飞机和武器的最低速度门槛。

但据报道由于缺乏高超音速风洞,美国国防部国防创新部门已考虑跳过风洞测试,而是直接从实际飞行测试中获取数据。

204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