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感动中国穆言灵事迹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事迹吧,既然这样,那么2023感动中国穆言灵事迹有哪些?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2023感动中国穆言灵事迹,供大家参考!
2023感动中国穆言灵事迹精选篇1
穆言灵的公公穆蔼仁曾任美国飞虎队中尉,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来到中国,支援中国抗战,后来在福建协和大学教书。1948年,穆霭仁儿子穆彼得出生在福州,还在襁褓中就躺在挑夫的篮子里,到鼓岭度夏。2005年,穆霭仁在美国逝世,按照他的遗嘱,2015年穆言灵和彼得带着他的一半骨灰撒向闽江,穆言灵也第一次登上了公婆曾经生活过的鼓岭,并为这里的故事所感动。
“每一次回福州都感觉变化很大,鼓岭的老建筑被保护了下来,变得更加美丽。”这次回福州,穆言灵重访了鼓岭,参观福州多个地方。穆言灵曾在南京、北京、重庆和上海等地工作生活,她时常和美国的亲友分享中国的发展故事,他们都觉得不可思议,“没有来过中国无法感受这里的变化,中国的发展速度实在太快了,人们日子也过得越来越舒服。”穆言灵说。
这7年来,穆言灵把精力都放在鼓岭文化研究,她寻访了许多曾经生活在鼓岭的外国人的后人,通过文字、图片、实物等不断还原当年的历史。2019年,鼓岭管委会将富家别墅交予穆言灵,将其活化为“鼓岭山居生活博物馆”。
2023感动中国穆言灵事迹精选篇2
穆言灵认为,在之前总结的鼓岭精神——“和平、友谊和爱”之前,还应该加上两个词——“理解”和“尊重”,这样才能体现“鼓岭精神”的全貌。“大家文化背景不同,需要仔细观察、试着理解、相互尊重,才会产生友谊、爱与和平。”
“我们之所以强调理解和尊重,就是感到文化上的差异处理不好就会产生矛盾和纷争。”穆言灵曾出版过一本有关汉字的专著,她选取了45个常用汉字,从造字法、字形、字意等讲起,“一字一故事,一笔一精神”,将每个汉字涉及的风俗礼仪、社会结构、伦理道德、哲学思考、审美意识等写得浅显易懂、引人入胜。
穆言灵说,鼓岭后人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热爱,得益于父辈的影响,更得益于在中国长期生活受到的文化熏陶。她最想做的还有一件事,就是去美国学校教中文和中国文化。“我们首先要懂彼此的语言,然后才能熟悉彼此的文化。”
2023感动中国穆言灵事迹精选篇3
当穆言灵的朋友问起她您这么低调,为智障孩童做的这些事也没人知道,有没有打算放弃。穆言灵总是面带微笑的说:世人知道不知道我做的这件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在中国的每一天,我不想只做个老外;真的很难想象这些孩子们因为智障不会说话,不会自己上厕所、连饭都需要人喂,这让他们怎么能健康的成长。而因为我们的帮助、给他们引进先进的医疗设备、聘请专业的老师指导,让他们也能像正常儿童学会说话,自己吃饭。我觉得是一件很好的事情,能够帮处他们出一份自己的力真的很开心。同时希望各界爱心人士一起加入进来,因为多一个人的帮助就能多一个孩子有希望。
穆言灵以温暖的双手和圣洁善良的心,为智障儿童们找帮助与希望,为孩子们除去痛苦和忧伤。她大爱大善,她甘于奉献,乐于助人。她用真情传递着温暖,用行动奉献着爱心。她无私奉献的雷锋精神,带动几千人,影响无数人,正深深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2023感动中国穆言灵事迹精选篇4
穆言灵与鼓岭的渊源,要从丈夫穆彼得的父亲穆蔼仁说起。1940年,读大学的穆蔼仁独自从美国来到福州,在英华中学任教。1945年,他以美国空军飞虎队中尉的身份到中国支援抗战,抗战结束后回美国继续学业。两年后,获得硕士学位的穆蔼仁带着妻子和长子第三次到福建,在福建协和大学教书,并且在这里有了第二个儿子穆彼得。其间,每临盛夏,穆蔼仁全家都会到鼓岭纳凉消暑。
2004年,耄耋之年的穆蔼仁回到福建,在武夷学院任教一年。而老人的两个孙女,也用“爱中”和“爱华”的名字,延续着家族和中国的情缘。
穆蔼仁2005年临终时留下遗嘱,要将自己的一部分骨灰留在福州,并嘱托后裔回访鼓岭寻根。在穆蔼仁去世十周年时,我们遵循遗嘱将其一半骨灰带回第二故乡福州,撒入滔滔闽江水中,实现了老人“魂归故里”的遗愿。
正是这一年,我也第一次登上鼓岭,并开始致力于鼓岭文化研究与资料搜集,寻访许多曾经生活在鼓岭的外国人的后人,通过文字、图片、实物等不断还原历史,构建更多促进美中文化交流的契机。
近些年,我共找到相关照片、文字资料及信件6000多份,其中照片近800张,很多都展陈于鼓岭修缮后的富家别墅。这里是我福州的家,沉浸式还原了百年鼓岭上中外人士和谐共居的场景,也让鼓岭增添了中西交融的文化魅力。
2023感动中国穆言灵事迹精选篇5
穆言灵说鼓岭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地方,因为各国侨民与当地居民和谐相处,是共享互鉴的文明社区;鼓岭的人们互帮互助,这种精神改变了鼓岭。
当时聚居于此的有外国教师、医生、商人、外交官和传教士,他们建立学校、医院、万国公益社,培训中国学生学习职业技能,帮助他们当医生、护士、药剂师和农业专家。每逢周末,蒲天寿等外国医生会抽时间向当地居民提供诊疗;有侨民教当地儿童读书写字;有侨民协助当地居民保护人畜安全。虽然也有人只是到鼓岭休息放松,但更多人把助人为乐精神带到了这座山岭。
当地百姓热情为夏天来此度假的人提供食物,还采集山石,为客人建造非常牢固的房子。夏天过后这些外国朋友离开时,村民还帮他们照看房子。一些中国商人开设商店,为外国朋友提供在其他城市买不到的物品。
每一个鼓岭故事,情节各有不同,但共同承载着美国来华侨民与中国人民间的深厚友谊,告诉我们一个重要事实:不同国家的人,不同家庭、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虽有不同之处,但可以建立友谊,且友谊可以代代相传。
2023感动中国穆言灵事迹精选篇6
19世纪80年代起,大批西方侨民来到中国福州生活。每逢夏季,很多侨民选择在鼓岭避暑。他们在鼓岭修建别墅、医院、网球场、游泳池、邮局等设施,并与当地居民结下深厚情谊。
一百多年间,许多在鼓岭生活过的外国人的后辈都成为了“鼓岭之友”,为各自家族续写着动人的“鼓岭缘”。穆言灵一家就是其中之一。
穆言灵说“鼓岭故事是中国故事,也是美国故事,更是属于全人类的故事。希望有一天来自世界各地的孩子们能够相约鼓岭,一起学习和成长,把鼓岭故事延续下去。”
2023感动中国穆言灵事迹精选篇7
穆言灵说,在1940年,我的公公穆蔼仁作为一名年轻的大学生来到福州英华中学任教一年,他从内心深处热爱中国。因此他之后加入飞虎队,再次回到中国抗击日本侵略者。后来他又两次来到中国当老师,一次是战后在福建协和大学,一次是84岁时在武夷学院。
我公公非常喜欢中国,他84岁回到中国来也真不容易,但是他说要回来,我要回来,所以他就去武夷学院,教那边的孩子们英文。他开心得不得了,(临终前)他也希望我们会把他骨灰一部分带回福建来,放在闽江里——他最爱的地方。
2023感动中国穆言灵事迹精选篇8
穆言灵和穆彼得在哈佛大学相识。1988年,他们携穆爱中、穆爱华两个女儿到中国工作,直到2017年退休。穆言灵曾在央视主持《希望英语》“你说我说”栏目7年。
“(今天)重温和颂扬伟大的鼓岭人的故事,我们能够体会到这块土地所承载的精神——理解、尊重、和平、友谊和爱。”穆言灵说。
纽约时间6月30日下午,穆言灵从福州给记者打电话说,曾在鼓岭生活了16年、103岁的林恩先生的女儿告诉穆言灵,父亲这几天特别想念鼓岭,希望穆言灵尽快帮助她给父亲做一个视频连线。
“我特别想帮他完成这个心愿。”穆言灵说。
2023感动中国穆言灵事迹精选篇9
这一次回到福州,穆言灵带来了三大箱老物件,里面装着钢笔、一袋弹珠、泛黄的圣经、黑色女士毡帽、铁水壶、手动压缩鼓风机、铁皮雪茄盒等,将被陈列在鼓岭山居生活博物馆(富家别墅)。
“祖辈生活过、留下痕迹的地方就是家,我们这次是送老物件回家。”穆言灵说,这些老物件的年代可追溯到1890年~1940年,它们是当时西方人日常起居的生活用品,但最宝贵的不是物件,而是物件背后的人以及发生的故事,可以让更多人了解百年前鼓岭外国人的生活起居。
穆言灵带来的一件蒂凡尼古董青花瓷碗釉面上印有中国的塔寺、松树和芭蕉等中国元素,在她看来证明了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2023感动中国穆言灵事迹精选篇10
穆言灵说“鼓岭故事”有跨越时代和地域的生命力,我们都是这份遗产的继承者。目前,曾在鼓岭生活过的美国家族后代组成“鼓岭之友”,正积极传承鼓岭历史,续写与中国的故事,传播“理解、尊重、和平、友谊和爱”的“鼓岭精神”,促进美中乃至中外友好交流。
鼓岭还蕴含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因此,要继续发掘、研究这份历史遗产。我正在寻找鼓岭故事,也在书写着我自己的“鼓岭故事”。这既是中国故事,也是美国故事,更是属于全人类的故事。未来,我计划和中国朋友合作写一本书,让“鼓岭故事”一代代传下去。
希望有一天,鼓岭会成为全世界孩子都会来的地方。他们相聚于此,相互照顾、学习,最重要的是从小小的交往中,发展出重要的、长期的、坚韧的、持久的友谊。
2023感动中国穆言灵事迹精选篇11
穆言灵说,我觉得鼓岭最特别的就是这里的(外国)人。他们到中国来,他们就定居在福州,可能有10年、20年、30年、40年,50年也有。我认识的鼓岭的外国朋友们,也可以说是老鼓岭人,他们就对鼓岭有一个特别的感觉——这个是他们的家。
我父亲出生在中国,我也出生在中国,我在中国一直住到12岁。每年夏天炎热的时候,我们都会去鼓岭。我们的房子周围都是松树,你会听到风和松涛在歌唱,我们可以自由自在地在山间玩耍,去游泳池嬉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