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铸舰师”黄武刚个人事迹介绍

| 徐球

铸舰大师黄武刚在他的工作岗位上持续不断地发光发热,铸舰师黄武刚事迹新鲜出炉,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大国铸舰师”黄武刚个人事迹介绍(7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大国铸舰师”黄武刚个人事迹介绍

“大国铸舰师”黄武刚个人事迹介绍(篇1)

上午10时,身着红色南极科考服的黄武刚走出机场。

“欢迎回家!新年欢乐!”水面部邓爱民副主任一把握住黄武刚的手,鲜花的清香将凯旋的气氛点缀得更浓。

这一天,距离去年11月8日“雪龙号”出征,整整108天。黄武刚难以抑制心中的激动。

此次南极科考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带回的极地相关资料为我所极地研发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相信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的设计师走向南极,开启极地之旅的新征程!

“连续多天经历南大洋西风带八级以上的气旋,那船颠簸摇晃得像拨浪鼓似的。”

“有着突来的暴雪,”

“有着极昼的折磨,”

“有着被困冰区的不安,”

南极多变的天气及恶劣的海况条件,对于他们来说已经习以为常了。

而在地球的最南端,没有鞭炮和烟花,没有亲人陪伴,他们却度过了一个极不平凡的春节。

在“雪龙号”上,黄武刚与随船的南极科考专家一起开展了写春联、包饺子、雪龙春晚等春节活动。

“每天都经历着新鲜的事情”,除了艰巨的考察任务,船上还组织了各类文体活动,通过赤道时还专门组织了庆祝活动。”即使是每天都写下日记,也无法记下南极之旅所有的见闻和心情。

“大国铸舰师”黄武刚个人事迹介绍(篇2)

2014年9月,“中国考古01”首航丹东,对甲午海战区域开展水下沉船遗址调查工作。由于有了先进的考古船加持,百余件文物陆续出水,考古人员初步确认这艘沉船就是“致远舰”。得知这一消息后,黄武刚兴奋了好一阵。

参加工作后,最令黄武刚感到光荣和自豪的,是他2017年代表中国船舶701所随雪龙号首次参加极地科学考察。在这次为期108天的考察过程中,经历了很多惊喜与惊险。一次,雪龙号遭遇两个强气旋,大片海冰高度聚集连接成片达十几公里,受降雪干扰,瞭望和雷达均无法识别冰山和水道。受强风影响,冰情变化剧烈,冰图信息失效,雪龙号因为破冰能力有限,被困冰区多达一个多星期,几乎与外界失去联系。

这次历险,更加坚定了黄武刚专注研发更强破冰能力破冰船的决心。回国后,在国内没有重型破冰船母型参考的条件下,黄武刚通过大量国内外调研学习和计算分析研究,独立研发出双向破冰船线型,经国外权威机构计算,破冰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指标。

“大国铸舰师”黄武刚个人事迹介绍(篇3)

黄武刚,男,汉族,湖北孝感人,1987年8月生,中共党员,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某室副主任、高级工程师,第十届船舶力学学术委员会极地环境与装备学组副组长。2011年毕业后他来到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立志“舰船报国”,怀揣一颗兴装强军、向海图强之心,扎根我国舰船总体设计领域,曾参加我国第34次南极科学考察,主持并参与过我国十余型军品及公务船的总体开发及设计工作,并获得中国船舶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为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维系海疆安全提供强力支持。现正担任某重点项目副总设计师,同时牵头某重点型号论证开发设计工作。

为进一步深入了解极地航道和极地航行船舶的实际情况,推进极地装备的总体和关键系统技术研究,2017年,他作为某新型动力重型破冰船副总设计师,克服小孩刚刚出生不到半年的家庭困难,代表单位随“雪龙”号破冰船首次参加南极科学考察,以实地调研复杂极地冰情及环境条件对极地船舶的安全通航影响,对船舶结构、抗冰系统、空调通风系统、防污染系统、生活保障、极地科考作业等关键系统进行深入了解,从而为后续极地船舶系统制定相关技术要求和研制奠定基础。

“大国铸舰师”黄武刚个人事迹介绍(篇4)

遇事能扛,处事不慌,是从业十余年来,黄武刚一如既往的底色。

工作十余年,黄武刚参与或主持过考古船、科考船、海监船、巡逻舰以及破冰船等各种船舶设计,作为一名舰船设计师,在他看来,船舶设计就像“炒菜”,作为设计师,他要把握好各个部分设计的平衡与火候。

黄武刚常常需要进行多专业协调牵头工作,“舰船设计涉及到需要开展大量的新船型及各种新方法、新材料、新技术及新工艺的应用研究和大量的系统设备协调工作。”

就像一个大厨炒菜,需要精确地控制好配料的添加量,方能咸淡得宜,船舶设计同样如此,要平衡好各个系统之间的关系,这要求舰船设计师要有很强的协调能力。

舰船设计,推倒重来也是时有的事。在设计国内首艘专用考古工作船——“中国考古01”号考古船时,黄武刚参与设计的方案面临较大调整,“会有沮丧感。”他说道,对事物的认知都有渐进的过程,船舶设计也同样如此。

“大国铸舰师”黄武刚个人事迹介绍(篇5)

“中国考古01”号是国内首艘专用考古工作船,亚洲排水量最大、性能最先进的全电力推进考古船。作为我国首艘考古船,“中国考古01”没有可供借鉴的母型,设计又必须满足实用性、先进性、安全性、前瞻性及美观性,因此设计难度非常大。

黄武刚带领团队完成了该船的总布置集成优化、线型和性能研究工作,协助解决了电力推进系统和考古系统复杂、空间布置紧张等设计难题,奠定了我国在水下考古领域的地位,该船最终荣获我国首届“全国十佳文博产品”第二名称号。

“向阳红18”号是我国同吨位中最先进的综合性海洋科考船,采用全电力推进,主要用于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等海洋科考,满足无限航区要求。黄武刚带队解决了概率破舱稳性、多种实验室和各类甲板调查作业设施集成布置的难题,首次实现在2000吨级船舶平台实现综合海洋调查的功能,同时具备水文、气象、地质、生物等科学考察的能力。

该船研制最终荣获中国船舶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首次执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东海共享航次便获得海洋一所、中科院海洋所、中国海洋大学等9个院所的广泛好评。

“大国铸舰师”黄武刚个人事迹介绍(篇6)

黄武刚本科就读于天津大学,硕士在大连理工大学,都是与海洋打交道的专业,在课业学习期间,他对海洋产生了浓厚的情怀。

研究生毕业后,黄武刚有很多选择,可以去研究所、船级社等单位,但当时尚显青涩的他,在了解了中国船舶701所“战舰摇篮”的光辉历史后,便毅然决然地选择了701所。

在黄武刚的骨子里,好像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只要是领导交代下来的新任务,黄武刚觉得自己一定能够完成,只要自己能保持学习的冲劲,虚心请教的态度,“一定能够做好的。”

刚入职不久,湄公河惨案的消息传来。他作为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新人,受命担任5艘老旧商船改装总体专业负责人。

“那是我作为一个新人,第一次到现场工作。”黄武刚说道,现场环境条件非常艰苦,几乎没有现代化船厂的施工条件,设计、施工及审图检验团队也是从各地紧急协调拼凑的。

一艘普通百吨级舰船的建造设计,常常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而黄武刚他们只有一个月的时间完成这一艰巨的改装任务,常常是白天调研测绘,晚上熬夜绘图,日日工作到深夜。

“大国铸舰师”黄武刚个人事迹介绍(篇7)

日复一日的默默耕耘中,黄武刚同志以昂扬的精神风貌奋战在建设世界一流舰船研究设计中心的征程中,践行了“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

而我们同样坚信,在榜样的激励下,还有更多的蓝海青年,用坚守和坚持,将平凡的人生融入伟大的事业,于无声处为舰船报国的理想贡献着青春力量。

针对某边防巡逻艇要求较高航速和吃水较浅的需求,黄武刚通过理论研究和模型试验相结合的方式创新得到一种新的M船线型,并在国内首次应用实艇。同时,该船型具有良好的适航性、操纵性、消波能力、续航能力和装载能力,大大提升了中国边防部队在界河的巡逻执勤能力,充分展示了中国造船工业的发展水平以及中国边防装备的先进水平。

在国内没有重型破冰船母型参考的条件上,他通过大量的国内外调研学习和计算分析研究,独立开发的双向破冰船线型经国外权威机构计算破冰能力可以达到国际先进指标,并基于此开展多方案对比深化方案设计,有效牵引推动了我国极地相关配套系统及装备研制进程。

208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