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屠守锷科学家事迹故事

| 徐球

两弹一星屠守锷科学家事迹故事同学们想了解吗?屠守锷事迹是什么样的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5两弹一星屠守锷科学家事迹故事(通用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两弹一星屠守锷科学家事迹故事

两弹一星屠守锷科学家事迹故事【篇1】

1980年5月18日,屠守锷迎来了自己航天生涯中最重要的日子。这一天,作为中国第一枚远程导弹的总设计师,他在“可以发射”的鉴定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签字的时候,他看上去非常平静,就像是任何一次普普通通的签名一样。然而,当导弹准确命中万里之外目标的消息传来,原本内向的屠守锷却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双手捂着眼睛孩子般地哭了,继而又孩子般地笑了!

这一哭一笑,是20多年刻苦钻研、艰辛奋斗、忍辱负重后,各种情感凝聚在一起后的宣泄和释放,是多年执着追求得到报偿后的大喜悦,是少年梦想得以实现后的大欢乐。只有对屠守锷有着深刻了解的人,才能体味蕴藏在这一哭一笑之中的深刻情感……

1917年12月5日,屠守锷出生在浙江南浔一个并不富裕的小职员家庭。虽说家境不富,但屠守锷的父亲还是希望子女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少年屠守锷在家乡上了小学,后来又入浙江省立第二中学和江苏省立上海中学就读。曾在上海亲历的惨绝人寰的一幕,奠定了屠守锷一生追求的基调。

那天清晨,父亲携屠守锷从上海回南浔老家过春节。走到半路,突然,天空中出现了几十架日本轰炸机,一架接一架地向地面俯冲下来。父亲意识到大事不好,拉着小守锷往轮船码头疾跑。炸弹像雨点般地落下来,繁华喧闹的大上海,瞬时间房倒屋塌、血肉横飞!面对劫难后的满目疮痍,少年屠守锷立下了自己的终生志愿:一定要亲手造出我们自己的飞机,赶走侵略者,为死难的同胞报仇!

两弹一星屠守锷科学家事迹故事【篇2】

在1980年的一个重要时刻,新华社向全球播发了中国即将在南太平洋预定海域进行运载火箭发射试验的消息。

这一消息引起了众多国家的关注,其中十几个国家的船队和飞机纷纷前来附近海域进行观测。

发射当天,美国格外关注,他们派出了两架飞机以超低空50米的高度飞行,密切关注火箭的落水点。

他们甚至在水中投放了声呐设备,试图提取海水中的数据信息,并企图劫走装载着导弹飞行关键数据的数据舱。

如果中国无法及时打捞回数据舱,这些数据一旦被窃取或被劫走,将意味着中国导弹技术的机密将面临泄露的风险。

为了应对这一潜在威胁,中国方面也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如果2小时内无法成功打捞回数据舱,它将启动自毁程序。

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东风-5洲际导弹如巨龙般腾空而起,穿越大气层后,准确无误地飞向了预定的海域。与此同时,远在指挥室的科学家们紧张地等待着数据舱的成功打捞。

两弹一星屠守锷科学家事迹故事【篇3】

屠守锷屠老总以“说一不二”和“不苟言笑”著称,甚至在外界看来,他简直是又“倔”又“刚”。

但身边的许多同事,都曾感受过他的“温情”。他会“下命令”让几十个小时没合眼的同事回去睡觉,自己继续留守值班;也会在冬天的外场试验中,“要求”年轻同志们靠里侧休息,自己靠门睡、做“人肉挡风板”。

很多老设计员还记得,当他们从五湖四海来到研究院后,对食堂的伙食很不适应。尤其是南方来的同事,吃不惯面食和粗粮。屠老总知道后,利用出差上海的机会,特意到当地工厂学习请教如何办好食堂,回来后就立即着手改进。

在某型任务研制中,一位科技人员接错了一根电线,导致试验失败。虽然只是一次地面例行试验,为严肃纪律,总师系统还是决定给予处分。

处分文件拟好,正准备下发时,总师王德臣接到技术总顾问屠老总的电话:

“听说他家里最近爱人、孩子都生病住院了,可他没有请过一天假。你去了解一下情况。”

这位设计员,平时工作十分出色,从未出过任何差错,在重点型号研制中,一直都冲在第一线,从未讲过任何条件。这次,他承受着家庭生活的重压,仍坚守岗位。摸清实情的王德臣自责不已,处分即被叫停。

这就是屠守锷,他会在全面掌握情况的前提下,对技术骨干悉心呵护和帮助,也会有章法地给年轻人压担子、加责任。他身边,成长起一批批挑大梁的副总设计师。

两弹一星屠守锷科学家事迹故事【篇4】

屠守锷,浙江湖州人,我国航天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著名导弹和火箭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1917年,屠守锷出生于素有“诗书之乡”美誉的浙江湖州南浔镇。1932年1月29日,屠守锷亲眼目睹了日军的轰炸机对上海码头的狂轰滥炸。他用一双愤怒的眼睛望着黄浦江两岸倒塌后堆积的瓦砾和斑斑血迹,这生灵涂炭的惨状强烈地撞击着他的内心,他的泪水一次次涌上眼眶,又一次次强逼回去。青年屠守锷一下子长大了,他从心底里迸发出强有力的誓言:我一定要亲手造出我们自己的飞机,制造出先进的武器,消灭这些强盗,为死难的同胞们报仇雪恨!

1936年,屠守锷抱着航天救国的决心,考入清华大学机械系,一年后转入航空系。1940年,屠守锷从清华大学航空系顺利毕业。1941年,前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攻读硕士学位。在得知抗战胜利消息的第二天,他毅然选择回国。

从回国之初到1957年,屠守锷一直从事飞机结构力学的研究与教学工作。1957年2月,应聂荣臻元帅之邀,他来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工作,成为钱学森院长领导下的十大研究室主任之一,负责导弹结构强度和环境条件的研究。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中苏关系走向恶化,帮助我们研究导弹的苏联专家在1961年全部撤走。在这种情况下,屠守锷临危受命,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副院长,全面主持近程导弹、中程导弹、中远程导弹、洲际导弹研究工作。面对困难,他经常说:“人家能做到的,不信我们做不到”“我们自己要掌握这个技术,让别人不敢轻易碰我们。”

两弹一星屠守锷科学家事迹故事【篇5】

中国洲际导弹之父屠守锷:弃高薪回国,让我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三洲际导弹大国!上级派军队保护,谁动他格杀勿论 !

说到中国两弹一星的“元勋”,许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都是邓稼先、钱三强等人,他们曾经亲手组织起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发队伍,同时带领这支队伍和无数的有志青年扎根大漠,造出了中国的第一朵“蘑菇云”。

但在中国洲际导弹发展历程中,也有着这样一位肱股之臣,他放弃美国提供的高薪工作,毅然回到国家,为我国研制出了第一枚洲际导弹,让我国的战略实力在上个世纪一跃冲到世界前列。这位鲜为人知的中国航天事业开拓者和奠基人名为屠守锷,他的名字和非凡的经历值得更多的人铭记。

20世纪60年代,当时正值美苏军备竞赛加剧之际,除了国际上的压力之外,当时的中国,在导弹技术方面几乎是一片空白,尤其是洲际导弹所需的先进发动机技术、制导技术、材料科学等方面,都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巨大差距。像这种先进的技术,其他国家根本不可能有任何的支援,一切都需要我们自己完成。

了解到导弹科研人员的缺乏后,屠守锷临危受命,表示愿意放弃自己所学的飞机技术,研究导弹技术,就这样屠守锷和钱学森成了同事。为了能够以最快的速度上手工作,屠守锷又拿出了年轻时候的那股拼劲儿,没日没夜地埋头在学习中,一边孜孜不倦的向钱学森请教有关导弹研究方面的知识,一边没日没夜的做研究,同时将这些知识消化吸收,传递给学员中年青一代的学生,好为中国的导弹研究事业培养更多的人才。

263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