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守锷火箭专家的人物事迹
屠守锷火箭专家的人物事迹大家了解多少?屠守锷是怎样的科学家?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5屠守锷火箭专家的人物事迹(通用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屠守锷火箭专家的人物事迹篇1
1917年12月5日(民国六年),屠守锷出生在浙江南浔一个并不富裕的小职员家庭。虽说家境不富,但屠守锷的父亲还是希望子女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少年屠守锷在家乡上了小学,后来又入浙江省立第二中学和江苏省立上海中学就读。屠守锷在上海游学时,父亲来沪接他回南浔老家过春节,走到半路,突然,天空中出现了几十架日本轰炸机,一架接一架地向地面俯冲下来。父亲意识到大事不好,拉着年纪尚小的屠守锷往轮船码头疾跑。炸弹像雨点般落下来,繁华喧闹的大上海,瞬时间房倒屋塌、血肉横飞!面对劫难后的满目疮痍,少年屠守锷立下了自己的终生志愿:一定要亲手造出我们自己的飞机,赶走侵略者,为死难的同胞报仇!
在上海亲历的惨绝人寰的一幕,奠定了屠守锷一生追求的基调。抱着航空救国的决心,屠守锷发奋读书。
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屠守锷考取清华大学机械系。
1937年7月7日(民国二十六年)"芦沟桥事变"后,学校被迫迁往长沙复课,此时清华大学增设航空系,他毫不犹豫地转到了航空系。
1938年初(民国二十七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三校在昆明成立西南联合大学,他随学校步行80余天,赶赴昆明就学。一路上他亲眼目睹当时中国半壁江山沦陷,激发了他科技富国强国的热忱,更加发奋学习。
1940年夏(民国二十九年)毕业,获航空工程学士学位。他被分配到成都航空研究所任助理员,后又考取公费赴美留学。
1941年(民国三十年)在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攻读研究生,屠守锷无暇欣赏美丽的异国风情,全神贯注于自己的学业。
屠守锷火箭专家的人物事迹篇2
屠守锷(1917.12.05-2012.12.15), 火箭总体设计专家。生于浙江吴兴。194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航空系。1943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硕士学位。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7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曾任西南联大副教授、清华大学教授、北京航空学院教授、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室主任、七机部第一研究院副院长和科技委主任、航空航天部高级顾问、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研究员和高级技术顾问等。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开拓者之一。领导参加地空导弹初期试制,任副总设计师;研制液体弹道式地地中近程导弹、中程导弹,任副总设计师; 研制洲际导弹和长征2号运载火箭,任总设计师。荣立航天部一等功,获求是基金杰出科学家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等。
屠守锷是我国航天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著名导弹和火箭专家。自从上世纪50年代投身航天事业后,他长期从事导弹与火箭总体技术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工作,对导弹研制过程中重大关键技术问题的解决,大型航天工程方案的决策、指挥及组织实施发挥了重要作用,开创了我国液体弹道式导弹先河。作为“共和国神剑”的铸造者,屠守锷为中国航天事业奉献一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屠守锷火箭专家的人物事迹篇3
航天工程是系统工程,每个零部件每个细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任务失败,必须做到“万无一失”。如今航天重大工程零部件数量动辄十万百万级以上,这就要求我们像屠守锷等老前辈一样,及时将工作责任心和精细度升级到“时时放心不下”和“百万无一失”的基准线以上。
屠守锷是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开拓者之一。他多次临危受命,带领中国的导弹研发完成了从中近程到中远程直至洲际的全过程。
当年,洲际导弹“生不逢时”正值“十年内乱”,研究工作艰难推进。屠守锷带领团队废寝忘食地开展研究,他常常一想到突破点,哪怕是半夜零下十几度,也要第一时间跑回实验室。从图纸到零件,屠守锷事无巨细都要亲自检查,不容丝毫闪失。
1980年5月,中国向全世界宣布了发射运载火箭的消息。屠守锷一生中经历过多次发射试验,但这次试验举世瞩目,压力之大前所未有。
在此之前,屠守锷已带领试验队提前进入寒气逼人的戈壁滩,年过花甲的他不顾恶劣气候环境,每天在火箭试验阵地和发射阵地之间来回进行各种各样的测试和考核。他仔细检查每一个细节,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确保导弹上十万多个零件达到最佳工作状态,一天工作时间常超过20个小时。在驻扎一线的50多天里,屠守锷体重掉了十几斤。
屠守锷火箭专家的人物事迹篇4
194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航空系;1941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硕士,毕业后任美国寇蒂斯飞机厂工程师;
1945年任西南联合大学航空系副教授;1947年在清华大学航空系任教;1957年任国防部五院一分院结构强度研究室主任;1961年9月任国防部五院一分院副院长兼第二设计部主任;1965年7月任第七机械工业部一院副院长兼第一设计部主任;
1982年先后任航天部总工程师、科技委副主任兼一院科技委主任;1986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86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9年获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12年12月1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屠守锷是中国杰出的航天科学家,他对科研工程严谨认真、为人处世谦逊和蔼,他创造了中国航天的奇迹,也留下了丰厚的精神财富。”火箭弹道设计专家余梦伦院士如此评价道。
屠守锷火箭专家的人物事迹篇5
屠守锷(1917年12月5日-2012年12月15日),浙江省湖州市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我国航天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著名导弹和火箭专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高级技术顾问,国务院颁发的首批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他作为研制“长征二号E”大型捆绑式运载火箭的技术总顾问,参与领导研制试验工作,保证发射成功,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屠守锷院士曾说:“当初我最早学的并不是导弹,而是飞机制造。”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屠守锷在上海一所中学读书。那时的上海被日军的飞机炸得房倒屋塌,年纪轻轻的屠守锷萌生了这样一种志愿:我们一定要为死难的同胞们报仇,而且我要学会制造飞机。
清华大学航空系毕业后,屠守锷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了公费赴美留学的资格,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硕士学位。仅仅两年时间,他就攻下了硕士学位。在这之后,他就到了布法罗的一个飞机制造厂工作,成为了一名工程师。后来战争结束,他回到了国内。
1957年,聂荣臻元帅主持国防科技工作,邀请了一批科学家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从事国防科研工作。屠守锷应邀成为了第五院十个研究室中负责研究导弹结构强度和环境条件的研究室的主任。导弹研究对于屠守锷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他和当时的很多专家一样,一切从零开始,在摸索中进行中国的导弹研究。面对着那种艰苦困难的局面,屠守锷非常平静,他坚定地说:“人家能做到的,我不信中国人就做不到。”正是抱定这样一种想法,屠守锷和他的同事们精心地制定了“地地导弹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