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守锷火箭设计专家的事迹
屠守锷火箭设计专家的事迹大家了解吗?屠守锷的贡献是什么样的?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5屠守锷火箭设计专家的事迹(通用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屠守锷火箭设计专家的事迹(篇1)
年少时目睹家园被毁、同胞受难,他立下“工业救国”的铮铮誓言,发奋求学,深钻理论,苦练技术,一心等待报效祖国的时机。他的一生,无论学业还是事业,始终将祖国人民的前途命运置于个人利益之上,许诺践诺,热血报国,并实现让航天事业“梦想照进现实”!
屠守锷是我国著名导弹与火箭技术专家,一生几经转折,但始终不变的,是他“热血报国”之志。1932年,少年屠守锷在和父亲返乡途中,目睹日军飞机对上海狂轰滥炸,悲愤不已的他立下“工业救国”誓言:“一定要亲手制造出中国人自己的飞机和武器!”从此,这位少年更寡言少语,只是争分夺秒地发奋读书。因为耳畔时常回响着一个声音:国家需要你!这成为他须臾不忘的座右铭。
他考取清华,专攻航空;随后负笈北美,攻读麻省理工;毕业后受聘美国飞机制造厂,埋头苦干积累技术。一听到抗战胜利的消息,归心似箭的屠守锷便辞去工作,辗转回到祖国。然而,当时的国民党政府根本无意兴办民族航空工业,失望至极的他只好把希望寄托在培养学生上。新中国成立不久,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于1956年正式组建。次年,屠守锷终于迎来了施展抱负的机会,负责导弹结构强度和环境条件的研究。尽管此时屠守锷连导弹长啥样都没见过,但建设新中国的宏伟目标给了他无限勇气,没有图纸没有资料,就既搞研究又当学生。在跟随钱学森工作时,他认识到,“导弹和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一心一念,都必须从国家需要和利益出发!”在研制洲际导弹时遭遇“十年动荡”,他“笑骂由人”屏蔽一切干扰,艰难推进研究,甚至练出了开会时以膝为桌、单手演算的“绝活儿”……
屠守锷火箭设计专家的事迹(篇2)
屠守锷(1917年12月5日-2012年12月15日),浙江省湖州市人。火箭总体设计专家。194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航空系。1943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硕士学位。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是中国“航天四老”之一。
历任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研究员、高级技术顾问。曾任西南联大副教授、清华大学教授、北京航空学院教授、七机部第一研究院副院长和科技委主任、航空航天部高级顾问等。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开拓者之一。领导参加地空导弹初期试制,任副总设计师;研制液体弹道式地地中近程导弹、中程导弹,任总设计师;研制洲际导弹和长征2号运载火箭,任总设计师。荣立航天部一等功,获求是基金杰出科学家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999年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科学是来不得半点马虎的,我们糊弄科学,科学就一定会还以颜色,而我们的国家和事业都经不起这样的折腾。
人类探索太空的旅程充满艰险,发生事故在所难免,但事故不能阻挡人类开发太空的脚步。
屠守锷火箭设计专家的事迹(篇3)
1957年,我国从苏联引进了导弹技术,开启了我国第一枚导弹的仿制工作,屠守锷成了地地弹道导弹(从陆地发射打击陆地目标)研制大军中的主力干将。第二年,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研制团队同时启动了导弹发动机仿制生产和试车台设计。可是,屠守锷很快就发现,苏联专家的指导有所保留。导弹部段生产出来后要进行检验弹体结构强度的试验,然而,试验所需要的专用实验室还在建设中。时间不等人啊!能不能找一个现有的场地代替一下呢?屠守锷急得在基地四处打听,没想到还真的找到了一个理想的试验场地——废弃了的飞机库。
“这个飞机库又高又宽,我们再改造一下,应该就能进行导弹强度测试……”屠守锷兴奋地拉着苏联专家来到飞机库,比画着说道。“不不,”谁知苏联专家一点都不着急,他绕着飞机库走了一圈,连连摇头说,“高度不够,设施也不齐,做不了。”说完,苏联专家转身扬长而去。望着苏联专家的背影,屠守锷愣了许久,然后坚定地对身边的同事说:“我们自己干!人家能做到的,我不信我们做不到。”
说干就干!可高度不够的问题该如何解决呢?“总不能把天花板给捅了吧。”同事们看着飞机库顶,发愁地说。“捅不了,那就掘地三尺啊!”屠守锷意味深长地望着大家。同事们猛地领悟过来:对啊,挖地坑也能增加高度,就这么干!为了弥补设施不足,屠守锷带着同事们从旧飞机上拆下5个液压传动筒等旧部件,建造了承力地轨。当屠守锷再次邀请苏联专家来参观时,苏联专家目瞪口呆——短短半年时间,旧飞机库成了一座合格的简易强度试验室。
屠守锷火箭设计专家的事迹(篇4)
屠守锷是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开拓者之一。他多次临危受命,带领中国的导弹研发完成了从中近程到中远程直至洲际的全过程。
当年,洲际导弹“生不逢时”正值“十年内乱”,研究工作艰难推进。屠守锷带领团队废寝忘食地开展研究,他常常一想到突破点,哪怕是半夜零下十几度,也要第一时间跑回实验室。从图纸到零件,屠守锷事无巨细都要亲自检查,不容丝毫闪失。
1980年5月,中国向全世界宣布了发射运载火箭的消息。屠守锷一生中经历过多次发射试验,但这次试验举世瞩目,压力之大前所未有。
在此之前,屠守锷已带领试验队提前进入寒气逼人的戈壁滩,年过花甲的他不顾恶劣气候环境,每天在火箭试验阵地和发射阵地之间来回进行各种各样的测试和考核。他仔细检查每一个细节,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确保导弹上十万多个零件达到最佳工作状态,一天工作时间常超过20个小时。在驻扎一线的50多天里,屠守锷体重掉了十几斤。
当导弹已经在发射架上竖立起来的时候,屠守锷已经两天两夜没合眼了,但他仍然坚持再次爬上发射架,仔仔细细进行了最后一遍检查,最终在“可以发射”的决定书上庄重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这颗洲际导弹准确命中了万里之外的目标,试验取得圆满成功,震动了全世界!同时,此次试验也标志着我国战略导弹核武器拥有了洲际打击能力。
屠守锷火箭设计专家的事迹(篇5)
屠守锷(1917年12月5日—2012年12月15日),浙江湖州南浔人,导弹和火箭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生前是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研究员、高级技术顾问。
从回国之初的任教、搞研究,直到1957年,屠守锷的专业都是飞机。“为啥改行搞导弹?国家需要啊!”掷地有声的话语,至今仍回荡在后辈的耳边。
屠守锷的新岗位,是钱学森领导下的十大研究室主任之一,负责导弹的结构强度和环境条件的研究。
“第一枚导弹搞得最艰难。”1960年末,苏联撤走全部援建专家,仿制的导弹是下马还是继续?面对阻力,他只平静地说了一句:“人家能做到的,不信我们做不到。”没有外援,屠守锷和同事们自行制订了“地地导弹发展规划”即“八年四弹”规划。这个规划,对中国导弹与火箭技术的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962年3月,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枚中近程导弹在首飞试验中坠毁,痛苦与失望笼罩在科技人员的心头。屠守锷临危受命,两年后,这种中近程导弹连续8次飞行试验都取得成功。与此同时,中国第一代导弹技术专家掌握了导弹研制的重要技术和基本规律,为以后各种型号导弹的研制成功奠定了基础。
1980年5月9日,新华社向全世界发布公告:中国将于1980年5月12日至6月10日,由中国本土向太平洋进行发射运载火箭试验。
这是一次迟到的试验。远程导弹要投入使用,必须经过全程飞行的考验。然而,由于种种____的干扰,这次试验被整整搁置了9年。这又是一次特殊的试验。对于经历过“____”十年浩劫、刚刚迎来改革开放春风的中国来说,如果试验成功,无疑会为这个春天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