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守锷两弹一星功勋人物事迹
屠守锷两弹一星功勋人物事迹是什么样的呢?屠守锷的研究成就有哪些?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有关屠守锷两弹一星功勋人物事迹(通用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屠守锷两弹一星功勋人物事迹精选篇1
硕士毕业之后,屠守锷应聘成为布法罗寇蒂斯飞机制造厂的一名工程师,负责飞机强度分析。工作和生活条件都是简陋的,但这并未影响屠守锷的工作热情,因为他知道,这是一个宝贵的实践机会。要想造出中国自己的飞机,光有理论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实际的经验,而从事这份工作,正是自己长本事的良机。他整日伏案工作,掌握吸收所能接触到的技术。
“科学救国”是20世纪初中国无数仁人志士一种救国理想。许多人从国外学成回国,教书育人,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才,屠守锷就是其中成绩卓著的先驱之一,患难中的祖国和亲人时时牵扯着屠守锷这位海外游子的心。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抗战胜利了,历经浩劫的祖国百废待兴。屠守锷归心似箭,他辞去了工作,从东部的布法罗横穿北美大陆,历时40余天,到达西海岸的旧金山。没有客轮,他便搭乘开往青岛的运兵船,回到了祖国。
然而,国民党政府根本无意兴办民族航空工业,失望至极的屠守锷只好把希望寄托在培养下一代航空人才上。
1946年2月(民国三十五年),这位年轻的学者到西南联合大学航空工程系任副教授,从事航空科学技术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晋升为教授。就在这期间,他了解了中国共产党和共产主义思想,亲身的经历和眼前的现实使他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走向光明;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自己的强国梦才能实现。
1948年末(民国三十七年),他毅然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历任清华大学航空系教授,北京航空学院(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系主任、院长助理等职,无论身处什么职位,他都对共和国的航空事业倾注了极大热情。
屠守锷两弹一星功勋人物事迹精选篇2
屠守锷人称“屠老总”,以作风严谨著称。开会前的最后一分钟,你总能看见他大步流星迈入会场的身影,宛如标准时钟。他主持会议,鲜有人迟到。
在一次总师协调会上,一位分系统副总师迟到了。屠守锷毫不留情地提出严厉批评:“导弹研制无小事,哪怕迟到一分钟,也可能漏掉某一关键细节,就可能留下隐患,甚至造成灾难!”
如此苛刻,只因屠守锷深知:要研制中国人自己的导弹,粉碎帝国主义的核讹诈,就得分秒必争!
“八年四弹”规划获批后,屠守锷作为技术总负责人,主持洲际导弹研制工作。
万事开头难。首先要确定的,是洲际导弹的直径。
根据规划,洲际导弹直径在3~3.2米之间,但如何确定精准数值?
有人建议导弹要尽可能粗壮一些,以便减小其在飞行中的弹性震动,也为控制系统预留空间,因此应取最大值。
屠守锷提醒说,愿望是美好的,但一定要建立在事实基础上。“关键是怎样实现其运输!”他指导大家,要通过实地调研找出答案。
为了确定直径的最大可能值,团队会同相关单位,前往全国各地进行实地考察。搜集了国内铁路、隧道、涵洞、桥梁等大量资料,为设计提供可靠支撑。
我国地域辽阔、多山,对运输工具的选择,技术人员也潜心调研。
最终确定:以通过铁路涵洞的特殊外形铁路运输车的最大允许直径,作为技术上的外部约束条件。
洲际导弹的最大直径也因此确定为3.35米。
屠守锷两弹一星功勋人物事迹精选篇3
在浩瀚的星辰与无垠的天际间,屠守锷院士以其卓越的才华和坚定的信念浇铸“共和国神剑”,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崛起与发展铺就了坚实的基石。阅读屠老总的故事,我们仿佛穿越回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亲眼见证他面对技术封锁和重重困难,以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精益求精的科研态度,带领团队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最终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枚洲际导弹的壮丽历程。让我们捧起屠守锷院士的光辉事迹,共同感受 “两弹一星”科学精神,汲取前行的力量与智慧。
从回国之初的任教、搞研究,直到1957年,屠守锷的专业都是飞机。“为啥改行搞导弹?国家需要啊!”掷地有声的话语,至今仍回荡在后辈的耳边。屠守锷的新岗位,是钱学森领导下的十大研究室主任之一,负责导弹的结构强度和环境条件的研究。“第一枚导弹搞得最艰难。”1960年末,苏联撤走全部援建专家,仿制的导弹是下马还是继续?面对阻力,他只平静地说了一句:“人家能做到的,不信我们做不到。”没有外援,屠守锷和同事们自行制订了“地地导弹发展规划”即“八年四弹”规划。这个规划,对中国导弹与火箭技术的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962年3月,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枚中近程导弹在首飞试验中坠毁,痛苦与失望笼罩在科技人员的心头。屠守锷临危受命,两年后,这种中近程导弹连续8次飞行试验都取得成功。与此同时,中国第一代导弹技术专家掌握了导弹研制的重要技术和基本规律,为以后各种型号导弹的研制成功奠定了基础。
屠守锷两弹一星功勋人物事迹精选篇4
屠守锷,“两弹一星”元勋、中国航天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屠守锷少年时代就读于清华大学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伊始,面对内忧外患,党中央高瞻远瞩,作出发展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国防尖端科技的战略决策。屠守锷等老一代航天开创者们放弃了国外优越的研究条件,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斯人已逝,人们无法写尽他辉煌的每一个瞬间,然而,哪怕仅是片段,也足以令人心生敬意。
少年屠守锷在上海游学时,父亲来沪接他回南浔老家过春节,走到半路,突然天空中出现了几十架日本轰炸机,一架接一架地向地面俯冲下来。
炸弹像雨点般落下来,繁华喧闹的大上海,瞬时间房倒屋塌、血肉横飞!面对劫难后的满目疮痍,少年屠守锷立下了自己的终生志愿:一定要亲手造出我们自己的飞机,赶走侵略者,为死难的同胞报仇!
抱着航空救国的决心,屠守锷自此发奋读书。1936年,屠守锷考取清华大学机械系。清华设立航空系后,他毫不犹豫地转到了航空系。1941年屠守锷又以优异成绩取得公费留美资格,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硕士学位。
1945年抗战胜利后,历经浩劫的祖国百废待兴。屠守锷立即辞去工作,没有客轮,他便搭乘开往青岛的运兵船,回到了祖国。1957年2月,正当壮年的屠守锷应聂荣臻元帅之邀,跨进了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的大门。从此,他的命运便与中国航天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屠守锷两弹一星功勋人物事迹精选篇5
说起屠守锷这个名字,很多人可能不熟悉,甚至听都没有听过。确实如此,因为屠守锷太低调了,他明明拥有和钱学森一样的实力,也和他一样为祖国的科学建设做出了极大贡献,但却很少人听过他的名字。
屠守锷出生于1917年,是浙江南浔人,他的家庭非常普通,不过父亲非常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即便生活再拮据,也要把孩子送去学习。所以屠守锷从小就入学读书,并且成绩十分优异,不过当时国内战乱频发,很不太平,那时屠守锷正在上海中学读书,他见外国列强的飞机时常在天上盘旋,便想着为何中国却没有飞机?
直到有一天,父亲来上海接他回家,两人走在路上的时候,天空中突然出现了几架日本战斗机,正朝着地面俯冲而来。这一幕令屠守锷终身难忘,在被日本战斗机轰炸过的地方,满目疮痍,尸横遍野,原本热闹繁华的上海街头已经变成了一片废墟。这一刻,屠守锷的心里充满了愤慨,他暗自发誓,以后一定要造出属于中国的飞机,让其他国家再也不敢欺负和小看中国。
屠守锷早年从事飞机结构力学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后投身中国导弹与航天事业,长期从事导弹与火箭总体技术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工作,对导弹研制过程中重大关键技术问题的解决,大型航天工程方案的决策、指挥及组织实施发挥了作用。屠守锷为中国大推力运载火箭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