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希季的功勋事迹

| 徐球

王希季的功勋事迹大家看过了吗?王希季为什么能获得这样的成就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王希季的功勋事迹(通用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王希季的功勋事迹

王希季的功勋事迹精选篇1

1921年7月26日,王希季出生于云南。1938年秋,他被西南联大机械系录取。1948年,王希季踏上了留学旅程,前往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动力及燃料专业留学。就在准备进一步攻读博士学位时,他得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成立的消息。

“国家需要建设,所以我们回来了。”王希季果断放弃了继续攻读博士的机会,与一批中国留学生一起登上“克利夫兰总统号” 轮船,踏上了归国之路。

王希季院士是我国早期从事火箭技术研究的组织者之一。1958年11月,王希季突然接到通知:到保密单位——上海机电设计院报到,过去才知道是要做运载火箭、发射人造卫星。当时国内没有人做过,他们决定从探空火箭开始。当时的条件十分简陋,王希季带领着一批年轻人边学边干,进行了艰苦探索。

1960年2月19日,王希季和团队成功发射了中国第一枚探空火箭“T-7M”。王希季说,这是他航天事业中第一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次成功。在这之后试验成功的18种探空火箭中,由王希季担任负责人的有12种。

在后续“长征一号”的研制中,王希季创造性地把探空火箭技术和导弹技术结合起来,制定出我国第一枚卫星运载火箭“长征一号”的技术方案,主持了火箭方案和初样阶段研制,为我国之后首次发射卫星就获成功奠定了基础。

王希季的功勋事迹精选篇2

王希季是中国空间事业的开拓者之一,是中国早期从事火箭技术研究的组织者之一,创造性地把中国探空火箭技术和导弹技术结合起来。王希季是中国返回式卫星的技术带头人。他首先提出了“空间资源”“空间基础设施”“空间疆域”等新概念。

在他主持下,大量采用新技术并突破一系列技术难关,使中国卫星返回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全世界仅有的掌握此项高技术的三个国家之一。王希季是中国卫星总设计师、空间返回技术学科的带头人,提出了中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型号--长征一号的技术方案并负责完成了方案阶段的研制工作,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空间国家。

在返式卫星的光辉重大成就中,王希季起着关键和主要作用。作为型号总设计师的王希季使中国的空间科学从探测阶段登上了试验阶段的新台阶,是中国功勋卓著的航天技术专家,长期以来,他兢兢业业地工作在这条战线上,为开拓和发展中国空间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王希季祖籍云南大理上末,1921年7月26日生于昆明,在兄弟7人中排行老三,父亲是商人。王希季读书的时候喜欢打球,中学时,他参加了一个戏剧社,还演过街头剧。初中毕业前,王希季患风寒休了半年学,病刚刚好就去参加昆明市会考,成绩是全市第一名。王希季的父亲要他学门手艺,于是,他便进了昆华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原云南工学院前身之一部)。

大概读了一年,去参加西南联大的入学考试,被西南联大机械系录取。1942年毕业。大学毕业时,正值中国抗战,王希季进了一家兵工厂。几年兵工厂生活,使他看到了一个严酷的事实:中国的工业太落后。于是抱着“工业救国”的理想,他于1947年考入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攻读动力和燃料专业。

王希季的功勋事迹精选篇3

1937年抗战爆发后,众多科学家与企业家投身科学与实业救国,“工业救国”的梦想开始在王希季心里萌芽。1938年秋,在一位同学的鼓动下,刚读完高一的王希季参加了西南联大的入学考试,被西南联大机械系录取,从高一“跳”进大学校园的王希季,成为了学校的新闻人物。一个只有高一文化程度的17岁少年,要顺利完成大学课程,无疑要付出更为艰辛的努力。王希季白天上课认真听讲,每天晚饭后第一时间赶到学校图书馆“抢座”,经过一年的努力,他开始在班里名列前茅。

从西南联大毕业后,1948年,王希季顺利通过教育部举办的公费留学考试,抱着科学救国的满腔热情,赴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留学,就读动力和燃料专业,勤奋刻苦的他,很快以优异成绩获得硕士学位。1949年10月,王希季听到新中国成立的消息时,惊喜不已,萌发了回国的想法。此后,关于祖国的更多振奋人心的消息陆续传来,面对留美攻读博士的机会和优厚的待遇,此时的王希季去意已决,中止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几经艰苦辗转终于在1950年初登上了回国的海轮。当这个踌躇满志的年轻人抬头仰望太平洋上空的满天星斗时,绝没有想到,10年后由他主持研制的中国首枚液体燃料探空火箭,将划过浩瀚苍穹,揭开国人空间探索崭新的一页。

1999年9月18日,雄伟的北京人民大会堂灯火辉煌,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联合召开的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上,当金光闪闪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佩戴在王希季院士胸前,他回忆道:“归国的动力,源自两张刊登在《纽约时报》上的照片。照片中南京路上好八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影像,对我影响很大。……我出国以前的人生都在支离破碎的中国大地上度过,现在新中国终于成立了。国家需要建设,所以我们回来了。”

王希季的功勋事迹精选篇4

1958年,中共上海市委决定研制火箭。据此,由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抽调优秀毕业生和教师成立力学班。我当时就读于交大船舶动力系,被派到力学班学习。王希季教授主讲火箭发动机原理,何友声老师主讲空气动力学。两位老师讲课认真,讲解深入浅出。力学班经过“单科独进”的学习,集中在新上院,在王希季领导下,开始了中国第一代火箭的设计。交大的学生负责设计发动机及其动力装置、控制部、战斗部,同济的学生负责弹体结构的设计,复旦的学生负责弹道的计算。我负责液体火箭发动机的充装系统的设计。我带领3个人到杭州制氧机厂做“杜瓦瓶”液氧损耗试验。

为了火箭早日升天,王老师和年青人一样加班加点。他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蓝布大褂工作服指导我们设计,解决难点和纠正错误。记得我设计“杜瓦瓶”圆柱体外壳的法兰环,为了追求美观,把环放在圆柱体内侧。王老师一看就笑了,他说,工人不能到圆柱体里面上螺丝。

在王教授和何友声等老师的指导下,顺利完成了火箭的试制,在上海郊区发射成功,当时为了保密,新闻媒体没有报道,可是被在东海捕鱼的日本渔民看到了,第二天日本报纸就报道“中国成功地发射了火箭”。

上海火箭成功发射后不久,王教授及其所领导的研究机构成建制地调到北京,归属航天部管辖。1970年4月24日,随着一曲《东方红》的旋律通过广播电台在神州大地回荡,王希季教授领导研制的“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了,它扬了中华民族的志气,壮了国威。

王希季的功勋事迹精选篇5

出生成长于美丽春城昆明的王希季。白族崇文重教的传统,让他自小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17 岁时,他才读完高一,就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西南联大机械系。

在抗战中组建的西南联大不仅有着雄厚的师资,而且有着爱国报国的优良传统。那首铿锵的校歌《满江红》中所唱的“千秋耻,终当雪”,深深镌刻在王希季的心里。

1940年,日本侵略军占领越南后,频繁轰炸昆明。那些被炸得血肉模糊的躯体,火光中传来的凄惨哭叫声,让年轻的王希季悲愤交加、欲哭无泪。这一幕幕惨绝人寰的景象,永远定格在他的脑海。要想摆脱这种任人宰割的悲惨命运,祖国就必须强大起来。

在积贫积弱的中国,现代科学技术人才是稀缺资源。一个“工业救国”的梦想在王希季心里萌芽。他想成为一名电力工程师,为家乡云南建设一家相当规模的发电厂。

1948年,王希季前往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动力及燃料专业留学。他学习非常勤奋,上课之余,隔日还去附近的热力发电厂工作,从锅炉工一直干到领班,全面掌握了发电厂的每一个生产环节,学到了先进的管理方法。1949年12月,他以优异成绩获取了科学硕士学位。就在王希季准备进一步攻读博士学位时,刊登在《纽约时报》上的两张照片:南京路上好八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改变了他的求学计划。

“我是在军阀间相互打仗,国家被蚕食、被分治的状态下长大的,有生以来首次看到真为老百姓服务的军队和祖国大陆的统一,我为此而欢呼,决心回国参加新中国的建设。”半个世纪之后,王希季回忆起当初选择回国的动机时,充满感触地说。

美国政府为了留住中国留学生,给他们创造了许多优厚的条件。但王希季已经归心似箭。他出国就是为了学习先进技术,改变祖国的落后状况,如今新中国已经成立,有了施展抱负的社会环境,留在美国已无必要。因此,他毅然踏上了驶往东方的“克里弗兰总统号”商船。

2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