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珩功勋模范事迹

| 徐球

2024年王大珩功勋模范事迹大家清楚是怎样的吗?王大珩的科学生涯有哪些成就?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年王大珩功勋模范事迹(通用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王大珩功勋模范事迹

王大珩功勋模范事迹精选篇1

1953年底,中国科学院仪器馆成立不到两年,在器材和设备十分简陋的条件下,一位青年人和同事们炼出了新中国第一炉光学玻璃。随后不到6年的时间,又相继研制出第一台电子显微镜、高精度经纬仪、光电测距仪等一系列光学仪器,建立了从研究到设计,再到材料、加工生产、检测的一整套科研体系,一举填补了光学领域的多项空白。

他就是“中国光学之父”王大珩。他一手筹建的中国科学院仪器馆是中科院长春光机所的前身。直到如今,王大珩的精神依然是所里科研人员奋斗的指明灯。

1975年,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成功发射。该项目对卫星上安装的对地观测相机提出极高要求,它既要达到较高分辨率,还要经得住自动拍摄的震动。在国外技术封锁的背景下,王大珩和同事们没日没夜加班攻克难题,最后如期完成任务。当卫星带着拍摄信息返回地面时,中国人首次成功地看到了清晰的卫星图像。

王大珩倾尽一生发展祖国光学事业。临终前他只有三个心愿:编写“中国光学的学科发展史”;建立中国光学科技馆,让更多人了解光学知识;进行光学名词审定,出版一本光学名词的官方版本。在病床上,他还坚持起草光学名词审定的报告。

2011年7月21日,王大珩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王大珩功勋模范事迹精选篇2

应用光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和长春理工大学创始人。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首届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成就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2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命名第17693号小行星为“王大珩星”。2018年,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称号并获奖章。

2019年,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的“致敬方阵”中,大珩先生女儿王森举着王大珩的头像,与____、____等6位新中国缔造者头像、另2位老一辈科学家和9位老战士的家属同乘第一辆礼宾车驶过天安门广场。

在“中国光学英才摇篮”——长春理工大学的校园内,静静地坐落着全国首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王大珩展览馆。

王大珩,应用光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长春理工大学创始人,第一任校长。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首届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成就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2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命名第17693号小行星为“王大珩星”。2018年,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称号并获奖章。

王大珩功勋模范事迹精选篇3

1979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3年调至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工作,参与领导中国科学院卫星工程。1986年和王淦昌、陈芳允、杨嘉墀联名提出关于跟踪研究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促成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863”计划)的制定。1992年与其他五位学部委员倡议并促成中国工程院的成立,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获何梁何利基金首届技术科学成就奖,1999年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1年获得国家“863”计划特殊贡献先进个人称号。2010年3月28日,编号17693号小行星命名为“王大珩星”。2011年7月21日13时02分,在北京逝世。2018年12月,被追授“改革先锋”称号。

自20世纪六十年代起,王大珩带领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将光学事业和国防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积极参与到“两弹一星”等重大国防工程的科研攻关中。

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中,王大珩带领科研人员,在没有经验、没有参照物的情况下,圆满完成了研制任务并节省了研制时间。他主持改装的测量核爆火球尺寸的高速摄影机,成功记录下首次原子弹爆炸的珍贵影像,为我国核事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试验数据。

1965年,王大珩带领团队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大型电影经纬仪——“150-1型光学电影经纬仪”,该设备在我国“神舟”系列飞船的发射中仍发挥着重要作用。同年,他参与制订人造地球卫星总体方案,对卫星采用的跟踪系统的技术路线提出有见地的看法并被采纳,还主持了空间侦察相机的研制任务,研究小组成功研制出我国首台航天相机。

之后,王大珩和同事们攻克了返回式卫星装备的对地观测相机所需的高分辨率光学系统等难关,使相机带回清晰的地面图像。在我国向南太平洋发射远程运载火箭试验中,王大珩率领长春光机所研制的大型光学设备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和同事们承担起船用电影经纬仪和船体变形测量系统的研制任务,在没有资料可循的情况下,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创造性取得成功。

王大珩功勋模范事迹精选篇4

60年代初,为适应国防工程的要求,国家提出研制大型精密光学跟踪电影经纬仪的任务。就当时中国的技术水平而言,完成这一任务有很大困难,但是在王大珩的号召和指导下,经过5年的不懈努力,终于研制出超过原设计指标的中国第一台大型光测设备,开创了中国独立自主地从事光学工程研制和小批量生产的历史,在这项工程中,王大珩任总工程师。当时对于如何承担靶场跟踪经纬仪任务,曾出现过搞“半杆子”还是“一杆子”的争议。所谓“半杆子”就是说长春光机所作为科研机构,应只搞攻关研究——“上半杆子”,而整套设备的制造则应由产业部门和工厂来承担。所谓“一杆子”则是从研究攻关到出产品“一杆子到底”统由长春光机所完成。王大珩主张“一杆子”做法。实践证明王大珩的论点是切合实际的。从此,在中国科学院范围内,为研究发展高精技术设备确立了“一杆子”的传统。

1974年,在中国对美实施“乒乓外交”后,王大珩率中国激光科技代表团去美国考察。这是建国后中国第二个访问美国的学术代表团,对促进中美激光科技学术交流颇有影响。

1977年,中国参加国际米制公约组织,王大珩代表中国参加国际计量大会和国际计量委员会工作。从1979年至1992,他当选为国际计量委员会委员,连任三届达13年之久。1978年中国计量测试学会成立,他当选为副理事长,1983年当选为理事长,1989年被推举为名誉理事长。王大珩多次呼吁加强计量的基础研究,在他的倡导下,成立了由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和北京大学等单位联合的“计量测试高技术联合实验室”。

1980年5月,中国向南太平洋发射远程运载火箭。长春光机所研制的电影经纬仪和船体变形测量系统两项光学工程,出色地完成了火箭再人段的跟踪测量任务,独立解决了当今世界远洋航天测量的平稳跟踪、定位、标定、校正的抗干扰等技术难题。王大珩在测量船的光学测量布局和船体摇摆及挠曲与实时修正方面均有重要创造。

1979年,由于在中国国防光学科研中所做的贡献,王大珩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5年,“现代国防试验中的动态光学观测及测量技术”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王大珩是首席获奖者。

王大珩功勋模范事迹精选篇5

王大珩上的小学、中学、大学都是名校。小学就读北京孔德学校,校名取自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奥古斯特•孔德的姓,由蔡元培、李石曾和北大教授沈尹默、马幼渔、马叔平等创办,注重科学精神培养。

王大珩初中上的是北京汇文中学,这是中国最早的教会中学。蔡元培题写校训“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大珩初中毕业时,算学和科学两科考了全校第一名。

因父亲调到青岛天文台工作,王大珩高中就读青岛礼贤中学,教师中多有外籍人士和留学归国人员。大珩最喜欢教物理的瑞士先生,课堂上常做有趣的物理实验,由此他对物理产生了浓厚兴趣,养成了动手做实验的习惯。

令人惊奇的是17岁那年,高中毕业的王大珩一口气考上了三所大学:南开大学、青岛大学和清华大学。他选择了清华大学,就读物理系。

王大珩的同学中出了很多名人。在孔德读小学时,他与启功同过桌,共坐一条板凳。最有趣的是,也是在孔德小学班上,后排有位高个子同学名字叫钱秉穹,前排小个子同学王大珩,因为珩(heng)字生僻,被刚识文断字的同学称呼为“王大行”。那时的钱秉穹与“王大行”之间没什么交往。后来钱秉穹同学为自我勉励,更名为钱三强。而直到在清华园读到大三,王大珩与钱三强成为最要好的同学,才知道两人竟然是发小。

269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