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亚核物理学家先进事迹

| 徐球

朱光亚核物理学家先进事迹大家了解过吗?朱光亚为什么能获得这样的成就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朱光亚核物理学家先进事迹2024(精选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朱光亚核物理学家先进事迹

朱光亚核物理学家先进事迹(精选篇1)

朱光亚(1924-2011)民盟盟员,核物理学家。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9年获美国密歇根大学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被选聘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曾任北京大学、东北人民大学(现吉林大学)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中国工程院首任院长,全国____副主席等。负责并组织领导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研究、设计、制造与试验工作,1999年被国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他是中国工程院首任院长,为人低调,一生只专注于核武器研究这一件事,他是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最后被解密的一位,他就是朱光亚。

1942年,在中央大学读物理系的朱光亚得知西南联合大学在重庆招收插班生的消息,便报考了西南联大,并顺利考入学校。朱光亚先后受教于周培源、赵忠尧、王竹溪、叶企孙、吴有训、吴大猷等著名教授,在学业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46年9月,在物理学家吴大猷的推荐下,朱光亚赴美留学。在密歇根大学,他一边作为吴大猷的助手做理论物理课题,一边攻读博士学位,学习实验核物理。从1947年开始,朱光亚在世界著名物理期刊《物理评论》上连续发表英语论文,在核物理这一新兴学科前沿留下了中国人的足迹。1949年秋,25岁的朱光亚通过了博士学位答辩。

朱光亚核物理学家先进事迹(精选篇2)

朱光亚(1924—2011),湖北武汉人,美国密执安大学研究生院物理系原子核物理专业研究生毕业,博士,研究员、教授。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工程院院长,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新中国核事业特别是“两弹”事业的元勋和主要科学技术领导人之一,中国科技事业特别是国防科技战线的一位卓越组织领导者。1955年1月,党中央、____做出创建我国原子能事业的决定。

实施原子能计划,被列为新中国科学技术发展“12年规划”的重中之重,这是我国核事业起始的里程碑。1月31日,周恩来总理在国务院第四次全体会议上讲话时说:“对中国来说,这是个新问题,现在是原子时代,原子能不论用于和平或者用于战争,都必须懂得才行。我们必须要掌握原子能。”为此,他提出要进行原子能知识教育:“要号召专家归队,各位如果知道有专长的人可以推荐,不要瞒起来。”根据钱三强的推荐及“归队”的召唤,1956年5月,父亲被高教部调回北京大学,与浙江大学的胡济民副教务长、北京大学的虞福春教授、复旦大学的卢鹤绂教授一起,担负起培养新中国第一批原子能专业技术人才的重任。

1957年,父亲奉调来到位于北京郊区的原子能研究所(即后来的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任研究室副主任,与室主任何泽慧一起,带领青年人从事中子物理和反应堆物理研究。在1958年6月21日召开的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____说:“原子弹就是那么大的东西,没有那东西,人家就说你不算数。那么好吧,我们就搞一点吧。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我看有十年工夫完全可能。”从此,中国人走上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主研发原子弹的创造奇迹之路。

朱光亚核物理学家先进事迹(精选篇3)

朱光亚的一生,喊过惊天动地的“两嗓子”:一嗓子喊在大洋彼岸。1949年新中国初立,在美留学的他毅然选择回国,回国前,他牵头与51名留美同学联合撰写《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以肺腑之言呼唤海外学子回国参加建设,这封信在欧美留学生中间产生了极大反响,程开甲第一眼看到这封信的时候就打定了主意:“是的,我们该赶快回去了。”

同学们:是我们回国参加祖国建设工作的时候了。祖国的建设急迫地需要我们!人民政府已经一而再再而三地大声召唤我们,北京电台也发出了号召同学回国的呼声。人民政府在欢迎和招待回国的留学生。

同学们,祖国的父老们对我们寄存了无限的希望,我们还有什么犹豫的呢?还有什么可以迟疑的呢?我们还在这里彷徨做什么?

同学们,我们都是在中国长大的,我们受了20多年的教育,自己不曾种过一粒米,不曾挖过一块煤。我们都是靠千千万万终日劳动的中国工农大众的血汗供养长大的。现在他们渴望我们,我们还不该赶快回去,把自己的一技之长,献给祖国的人民吗?是的,我们该赶快回去了。

你也许说自己学的还不够,要“继续充实”、“继续研究”,因为“机会难得”。朋友!学问是无穷的!我们念一辈子也念不完。若留恋这里的研究环境,恐怕一辈子也回不去了。

而且,回国去之后,有的是学习的机会,有的是研究的机会,配合国内实际需要的学习才更切实,更有用。若呆在这里钻牛角尖,学些不切中国实际的东西,回去之后与实际情形脱节,不能应用,到时候,真是后悔都来不及呢!

朱光亚核物理学家先进事迹(精选篇4)

1924年,朱光亚出生于湖北省宜昌市一个书香门第。自幼聪明好学,对科学充满好奇的他,在少年时期就立下了“科学救国”的宏愿。1941年,朱光亚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西南联大物理系,与后来成为中国科技界众多领军人物的杨振宁、李政道等人成为同窗。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艰苦的环境没有磨灭朱光亚对知识的渴望,反而激发了他更加坚定的科学追求和爱国情怀。

1946年,朱光亚赴美国密执安大学深造,师从著名物理学家玻尔,专攻核物理与实验核物理。在美国的学习和工作期间,他不仅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更深刻认识到核技术在国家安全和国际地位中的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来,朱光亚毅然放弃了国外的优厚待遇,克服重重困难,于1950年春回到祖国,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中。

回国后,朱光亚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不久便被委以重任,参与了中国核武器的研制工作。在那个条件极其艰苦、技术封锁严密的年代,朱光亚和他的同事们凭借着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和对科学的执着追求,从零开始,逐步建立起中国的核科研体系。从原子弹到氢弹,从核试验场的设计到核爆炸数据的分析,朱光亚都亲力亲为,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卓越的领导能力,为中国核武器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与许多科学巨匠一样,朱光亚的一生充满了对科学的热爱和对国家的忠诚,但他却从不追求个人荣誉和地位。在“两弹一星功勋奖章”颁发时,朱光亚谦逊地说:“核武器事业是集体的事业,所有的一切荣誉都是集体的。”他更看重的是如何通过科学的力量,让国家更加强大,人民更加幸福。在担任中国工程院院长、中国科协主席等职务期间,朱光亚依然保持着低调务实的作风,积极推动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科技人才。

朱光亚核物理学家先进事迹(精选篇5)

1941年,朱光亚毕业于重庆南开中学。在重庆南开中学的一年半里,朱光亚开始对自然科学有了美好的憧憬;特别是魏荣爵老师讲授的物理学,使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年,他考入西迁至重庆的国立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物理系。讲授大学一年级普通物理学的是刚从美国留学回来的赵广增教授,赵教授深入浅出的讲课和介绍学科前沿的课外辅导,使朱光亚受到物理学科新发展的熏陶。

1942年夏天,当时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在重庆招收大学二年级插班生。在几位南开校友的关心和帮助下,朱光亚报名应试,顺利地转学西南联大。从大学二年级起他先后受教于周培源、赵忠尧、王竹溪、叶企荪、饶毓泰、吴有训、朱物华、吴大猷等教授。众多名师的栽培,使朱光亚学业有了较坚实的基础。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时,他从物理系毕业后留校任助教;同年,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提出中国也要做原子弹。于是,国民政府决定派出吴大猷、曾昭抡、华罗庚三位科学家赴美国考察,并要求每位科学家推荐两名助手同去。当时吴大猷推举的两名助手,一名是李政道,另一名就是朱光亚。

1946年9月,朱光亚等人刚到美国不久就被告知,美国不会向其他任何国家开放原子弹研制技术,加之抗战胜利后中国国内形势很快发生巨变,考察组只好解散,各奔东西,朱光亚进入美国密执安大学(即密歇根大学)研究生院,继续从事核物理学的学习和研究。

1947年,朱光亚在年轻的核物理学家M.L.Wiedenbeck副教授的指导下从事核物理实验研究,发表了《符合测量方法(I)β能谱》、《符合测量方法(II)内变换》等论文。

1949年秋,朱光亚毕业于美国密执安大学研究生院物理系原子核物理专业,并获博士学位。

1950年2月,朱光亚拒绝美国经济合作总署(ECA)的旅费,告别女友取道香港,回到北京,任北京大学物理系副教授,为大学生开设普通物理、光学等课程;归国前,他牵头与51名留美同学联名撰写了《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呼吁海外中国留学生回国参加祖国建设。

269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