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自良两弹一星贡献事迹

| 徐球

在两弹一星项目中,科学家们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吴自良两弹一星贡献事迹大家知道有哪些吗?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年吴自良两弹一星贡献事迹(必看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吴自良两弹一星贡献事迹

吴自良两弹一星贡献事迹篇1

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壮阔画卷中,吴自良院士以其卓越的科学贡献和高尚的人格魅力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让我们了解这位材料科学领域的泰斗,探秘他为“两弹一星”工程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以及他波澜壮阔的一生。

了解吴自良院士的生平概况,强调其在材料科学领域的卓越贡献及对国家科技发展的深远影响。表达对吴自良院士深切的缅怀与敬仰之情。吴自良自北洋工学院至美国匹兹堡卡内基理工大学的学术旅程,强调这段经历对其专业视野和科研能力的塑造。

了解吴自良如何将深厚的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展示其作为学者的实践精神。了解他在铀同位素分离膜研究中的关键角色,这项技术对核武器研发至关重要,是“两弹一星”成功背后不可或缺的科学支撑。为此所承受的压力、克服的困难,以及这一成就对国家安全的战略意义,展现其作为“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的辉煌成就。

深入讨论他在低合金钢代用品及过渡族元素研究上的突破,特别指出其纠正科学文献错误,体现其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深远的学术影响。吴自良在材料科学研究领域的多项突破,成就了他院士的一生。他在苏联低合金钢代用品的研究成果,以及他在钢中过渡族元素研究中的开创性工作,不断发现如何促进了材料科学的发展,提高材料性能,对工业制造产生的深远影响。

吴自良两弹一星贡献事迹篇2

浙江省浦江县人(1917-2008),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材料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吴自良负责苏联汽车钢40X代用品研究,是我国合金钢体系建立的开拓者;他领导分离铀同位素用甲种分离膜的研制,为原子能工业和国防现代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他还指导开展对大规模集成电路用硅材料的品质因素、高温超导氧化物中氧的扩散行为和作用的研究,致力于发展我国材料科学。

1943年,吴自良赴美国匹兹堡卡内基理工学院深造。当时的美国生活条件优越,每天都有牛排可吃、洋装可穿,但祖国积贫积弱、中国人饱受歧视的现实深深地刺痛着他的心。1949年,他刚刚获得锡腊丘斯大学材料系主任研究工程师职位,科研条件和待遇十分丰厚。当新中国成立的喜讯传来时,他欣喜万分,立即决定回国。他对前来送别的侄子吴锡九说:“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的前途在中国”。在他的影响下,吴锡九后来也加入“百人回归,振兴中华”的行列。

回国后,吴自良马不停蹄地投入到新中国建设中。上世纪60年代,苏联一夜之间撤走专家,用于富集铀235的分离膜器件也不再提供,原子弹研制面临夭折危机。万分紧急时刻,国家把重任交给在冶金所工作的吴自良。吴自良坚定表示:“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研究方向!”立刻停下手头全部工作,全心投入到绝密项目中。当时条件异常艰苦,连春节、国庆节等重要节日研究人员的餐桌上也难见荤腥,实验室没有资金购买防护设备,于是只能放一只鸟笼,通过观察小鸟状态来确定是否撤离。

在吴自良率先带领下,团队成员立下“站着进去,横着出来”的誓言,纵然有生命危险,没有一人退缩。吴自良研究团队攻坚克难,终于在1963年成功研制出甲种分离膜,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装上了“心脏”,实现了改变祖国落后面貌的强烈愿望。

吴自良两弹一星贡献事迹篇3

吴自良出生于浙江省浦江县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严格的家庭教育培养了他吃苦耐劳的品格,也使他对当时的社会底层有了深刻的了解,对祖国的繁荣昌盛怀有强烈的愿望。抱着读书救国的志愿,他刻苦学习,带着优异的成绩走出了家乡。1939年他毕业于北洋大学工学院航空工程系,之后任云南垒允中央飞机制造厂、昆明中央机器厂设计师、工程师。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科学救国”思潮的影响下, 他赴美留学入美国匹兹堡卡内基理工学院冶金系,毕业后在该校金属研究所任博士后研究员,后应聘至锡腊丘斯大学材料系任研究工程师。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了美国,吴自良激动万分。意识到自己所研究的物理冶金专业在国内有着极大的需求,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他毅然舍弃了在美国拥有汽车洋房的优越生活条件和专业对口有发展前途的工作,立即着手回国投身新中国的建设。他突破层层险阻,辗转日本、香港,于1951 年初回到了阔别多年的祖国。从北方交通大学的冶金系教授,到中国科学院上海工学实验馆研究员,再到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副所长、所学术研究会主任,最后到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后改称中国科学院院士),吴自良一直刻苦专研,尽心竭力于科研工作。近半个世纪的奋斗和努力,都浇筑在了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急需的重要材料的研制以及材料物理领域的基础研究上,都在金属材料、半导体材料工艺、氧化物高温超导材料等广泛领域喜开金花、终结硕果。

50年代,为了结合我国资源状况,吴自良从生产成本、机械性能、化学热处理性能等等角度进行了充分考虑和系统的钻研,最终研制出了含锰1.10-1.50%、钼0.12-0.18%的锰钼钢作为40×钢的替代品。并且其生产成本比40X钢低,更具有比40x钢更优越的低温冲击性、回火脆化敏感程度等性能,疲劳性能、氟化性能也同40x钢相近。该项研究工作可以说是做得严密、细致而又周全。研究结果不仅在1954年全国金属研究工作报告会上发表后广受佳评,而且获得了1956年我国首次颁发的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吴自良研制40×钢代用品的成功对建立我国自己的合金钢系统起了开创和示范作用,被誉为建立我国合金钢系统方面工作的典范。

吴自良两弹一星贡献事迹篇4

1935年高中毕业后,吴自良报考位于天津的北洋大学。报考专业时,考虑到科技救国须依托于工业,工业之本为钢铁,遂选择矿冶学科。在校学习一年后,学校新开设了航空机械系。听说新成立航空机械系,吴自良和同学们立即投入到了这股“航空救国”的热潮之中。报名转系的学生都异常踊跃,由于名额有限,学校只能择优录取。吴自良在这次选拔中脱颖而出,救国之梦即将插上航空的翅膀!

后来,经中央机器厂厂长的推荐,吴自良决定到美国匹兹堡的卡内基理工学院(现卡内基·梅隆大学)学习冶金。

1948年,吴自良以题为《片状铝单晶中滑移机制和内耗的关系》的论文获得了理学博士学位。这篇论文立题新颖,逻辑严密,分析推理准确,获得一致好评。研究生毕业后,吴自良继续留在卡内基理工学院金属研究所做博士后。翌年应聘到雪城大学任研究工程师,参与美国国防部资助的重要科研项目。尽管在美科研资金充裕,发展前景一片大好,吴自良却常常惦念着自己的祖国,没有忘记养育他的华夏热土,没有忘记自己炎黄子孙的炽热血脉,没有忘记自强不息科技报国的伟大梦想。

科学没有国度,但是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1950年冬,吴自良突破重重阻挠,离开美国取道日本并转途香港回国。1951年初,吴自良终于踏上了祖国这片让他魂牵梦萦的热土。那一刻,尽管没有鲜花的簇拥,没有亲朋的迎接,没有祖国授予的任何荣誉和奖赏,吴自良却深深地感到了母亲的温暖。已过而立之年的他难以抑制自己的激动,在心里默默地说:

“亲爱的祖国,自良回来了。”

吴自良两弹一星贡献事迹篇5

1952年,机械工业部向冶金所提出苏联汽车钢40X代用品的研究项目。1954年,领导完成了中央军委下达的抗美援朝前方需要的特种电阻丝研制任务,获得奖励。1956年,完成苏联低合金钢40X 的代用品的研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60年代,上海冶金所与原子能所、复旦大学等单位的科研人员组成第十研究室联合攻关,吴自良兼任该室主任,主持研制分离铀同位素的核心部件甲种分离膜,于1964年试制成功并投入使用。

1961年底,国家将甲种分离膜研制任务下达给中国科学院和上海市,为加快进度,集中组织有关专家和科技人员到上海冶金研究所协作攻关,要求吴自良担任这个重大项目的技术总负责人。

70年代,提出和指导了大规模合成电路用硅材料品质因素的研究,取得了多项成果。1980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3年改称院士)。

1984年,获国家发明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88年,吴自良参加了高温超导的研究工作。1997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1999年9月,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8年,被中科院研究生院授予“杰出贡献教师”荣誉称号。2008年5月24日19时45分在上海去世,享年91岁。

269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