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芳允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事迹

| 徐球

陈芳允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事迹同学们了解吗?陈芳允是怎样的科学家?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陈芳允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事迹(必看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陈芳允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事迹

陈芳允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事迹(精选篇1)

因为给自己理发、缝补衣服,父亲以勤俭出名。在他看来,这样既可以节约物资,又能把在理发店排队的时间节约下来做更多的工作。

在生活中如此,为国家考虑更是如此。最早,人造卫星地面观测跟踪站设计是18个,但考虑当时国家的经济条件,父亲直接提出可以砍掉一半。经过计算(父亲总是随身带着一个小计算器,这样的计算器在父亲去世后,我们整理出十几个)后,又减掉2个,最终只建6个地面站,节约成本达上亿元!

父亲生前用一种便于携带的小本本,随时记录他的想法、感言、计算公式、数学模型等。

我们看到父亲在标注着1996年的小本本上写着:“近十年来,国际上十分关注小卫星的发展。”因此,父亲感慨,要“发展小卫星,促进我国空间事业以较快速度前进”,表达了他内心的焦虑。

在生命最后的10年,父亲还一直在念叨要发展小卫星(遥感卫星、气象卫星、北斗卫星)的作用,并相继提出了遥感小卫星群对地观测系统和小卫星移动卫星通信系统等方案。

去世之前,父亲在医院住了大半年,躺在病床上还在心系“咱们国家的小卫星”,没有给我们留下一句遗言,见客所提所谈都是小卫星。

可惜直到他去世,没有等到北斗卫星的发射。

2000年4月29日,父亲因病逝世。同年10月,我国两颗北斗导航卫星发射升空,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自主研制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陈芳允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事迹(精选篇2)

当时发展原子能技术是中科院的重点工作之一,从苏联回来的钱三强筹建近代物理所(后改称原子能所),力邀陈芳允加入。他带着一部分同事合并到原子能所。在此期间,他参与制定了《1956-1967 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修正草案)》(简称“十二年科技规划”)。

1957年,苏联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送入太空后,陈芳允对其进行了无线电多普勒频率测量,还计算出它的运行轨道参数。

1958年,他转向脉冲技术研究,成功研制出国际领先的毫微秒脉冲取样示波器。1963年,他参加论证并提出我国脉冲鉴别器的试制方案,合作研制出原子弹爆炸测试用的多道脉冲分析器,该仪器在原子弹的爆炸试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64年,他带领团队又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代机载单脉冲雷达,投产后,装备了空军大量歼击机,这是我国第一次在飞机上使用单脉冲体制的雷达。

1965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工作正式启动,陈芳允担任卫星测量总体技术的负责人。

当时卫星测量在我国是一个全新的技术领域,对于跟踪观测卫星应该采用哪种手段和方案,我国一点经验也没有,一切从零开始。关于无线电跟踪设备的方案争论激烈,陈芳允没有选择呼声较高的方案,而是根据我国国情与国际上技术的发展趋势,带领技术人员大胆实践,反复论证,不仅主持了技术方案的设计,还参加了设备研制和测量台站的建设工作。

陈芳允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事迹(精选篇3)

陈芳允5岁入私塾,自小就显示出超强的学习能力。黄岩县立中学(今黄岩中学)的学习经历,为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34年,18岁的陈芳允考入清华大学机械系,1938年,因为抗战爆发转入西南联大。

大学毕业后,陈芳允进入清华大学无线电研究所工作,所长任之恭看中了他的潜力,推荐他到自己的朋友,也是中国最早从事无线电工作的倪尚达所在的成都无线电修造厂从事技术工作。

成都无线电修造厂主要负责生产用于飞机上的无线电设备,陈芳允在这里工作了3年,后来他报考英国的无线电工程。他一考即中,1945年初,陈芳允前往英国的无线电厂研究室,后来转入曼彻斯特工厂雷达研究室,研制英国第一套船上海用雷达,他是团队中唯一的中国人。

1948年5月,陈芳允带着满腔热血回到祖国,在中央研究院生理生化所工作。两年后,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合并为中国科学院,陈芳允当选为上海分院的工会主席。在此期间,他研制出国内生物电子学方面的第一套电子仪器设备,包括电刺激器、直流放大器及显示设备等。

1953年,陈芳允被调到北京,负责筹备组建中科院电子研究所。当时发展原子能技术是中科院的重点工作之一,钱三强深知电子学的重要,力邀陈芳允加入。1953年底,陈芳允带着一部分同事合并到原子能所。主要负责研制原子能科研工作所必需的电子仪器设备。

陈芳允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事迹(精选篇4)

陈芳允,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卫星测量和控制技术的奠基人之一。1916年,他出生于浙江省台州市,自幼聪颖好学,对无线电电子学和空间系统工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陈芳允的学术生涯始于清华大学的物理系,他在这里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在那之后他远赴英国进修,专注于电视接收图像质量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新中国成立后,陈芳允怀着满腔热血,毅然决然地回到了祖国,将自己的才华和智慧献给了国家的电子学和计算机技术的研究工作。他凭借在英国留学期间积累的丰富经验和专业知识,为国家的科技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跟踪测量系统中,陈芳允发挥了关键作用。他带领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为我国卫星测控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他的工作不仅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也为国家的科技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陈芳允还积极参与了原子弹多道脉冲鉴别器的设计方案,这为国家的核事业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他的研究成果为我国核武器的研制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为国家的国防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陈芳允的付出和努力,无疑是他深厚爱国情怀和高度责任感的生动体现。

1965年,对于中国航天事业来说,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年份。这一年陈芳允被任命为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测量总体技术负责人,肩负起这项艰巨而光荣的任务。他凭借着自己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带领团队开始了技术方案的设计和设备的研制工作。

陈芳允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事迹(精选篇5)

“两弹一星”元勋陈芳允是一位拥有强烈爱国主义情怀的科学家。他不仅是我国卫星事业的开创者,还是“863”计划的发起人之一,为中国高技术发展付出了毕生的心血。

抗日战争胜利后,已经从清华大学毕业并在成都无线电厂工作的陈芳允,得到了公派赴英国留学的机会,于是他抱着科技救国的决心,赴英国留学。

留学期间,他参与了英国第一套海洋雷达的研制。埋头苦干一年多,致力于显示器的改进。研制成功后,周围的英国人都对陈芳允刮目相看。

虽身处英国,陈芳允却一刻不曾忘记祖国。1948年,陈芳允拒绝了国外的挽留,带着世界第一流的电子工程技术回了国。

回国后,陈芳允到国民党航空委员会报到,因为不愿与国民党的航空委员会一同迁至台湾,他带着家人回到了老家湖州。

陈芳允问从医的岳父,有什么办法能马上生一场大病?岳父听完后,斟酌再三,最后狠了狠心,拔掉了他左脚大脚趾的指甲。就这样,陈芳允住进了医院,也躲过了南京政府的调令。

在他看来,只要能不为国民党做事,他宁愿忍受皮肉之苦。

“养病”的同时,陈芳允还密切关注着局势。新中国成立后,陈芳允一直致力于无线电电子学及电子和空间系统工程的科学研究和开发工作,科研成果丰硕,为中国国防和科技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1965年,我国开始研制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陈芳允担任卫星测量总体技术负责人,承担地面测量控制设备的研制、台站和中心建设以及轨道计算等方面的艰巨任务。

26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