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光召“中国核武之父”事迹
2025年周光召“中国核武之父”事迹新鲜出炉,周光召的成就是什么大家清楚吗?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5年周光召“中国核武之父”事迹(通用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周光召“中国核武之父”事迹篇1
1946年初,周光召回到长沙,同年秋季考入清华大学先修班。
1947年,便以优异的成绩转入清华大学物理系。
1951年毕业后转入北京大学研究院。从师于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彭桓武教授,进行基本粒子物理的研究。
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4年北京大学理论物理研究生毕业,任北京大学物理系讲师。
1957年春,他被国家遴选派赴苏联莫斯科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从事高能物理、粒子物理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工作,任中级研究员。尚未步入“而立”之年,周光召已成果累累,两次获得联合原子核研究所的科研奖金。
1958年在国际上首先提出粒子的螺旋态振幅,并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方法。是世界公认的赝矢量流部分守恒定理的奠基人之一。参加领导了爆炸物理、辐射流力学、高温高压物理、计算力学等研究工作。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理论设计中作出贡献。
1961年2月,他奉召回到祖国,5月调入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院任理论部第一副主任,进行有关核应用的理论研究。至1979年,他先后任九院理论研究所的副所长、所长、第二机械工业部九局总工程师。
1964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1979年8月,周光召重返理论物理研究领域,任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他在基本粒子和统计物理等方面均作出了相当的贡献。
1980年,周光召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9月,周光召应邀去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和加州大学任客座教授,受到美国物理学界的热烈欢迎,他被国外同行视为中国理论物理学界的代表人物。著名高能物理学家、美国物理学会主席马夏克教授为欢迎周光召的访问,专门为他在弗吉尼亚理工学院举行了以弱相互作用为题的学术会议,许多国际知名物理学家前去参加了会议。美国物理学界这样隆重地接待一名外国科学家是少见的,尤其对中国的科学家可以说是第一次。会间,许多科学家在讲话中,表达了发展中美科学合作和友谊的强烈愿望。
周光召“中国核武之父”事迹篇2
“两弹一星”元勋,著名物理学家,北京大学杰出校友、名誉教授周光召先生于2024年8月17日逝世,享年95周岁。今天,我们以此文章悼念周光召先生。永远怀念,永远铭记。
隐姓埋名,为新中国国防事业铸就坚强的基石;身体力行,在共和国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周光召,是中国科学界当之无愧的一面旗帜。
他为国家科技事业、国防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卓越贡献,他倡导和身体力行的“严谨唯实、爱国奉献”的学术思想、“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与“学术平等、提携后进”的大家风范,都已成为中国科学界的宝贵精神财富。
1951年,周光召来到北京大学攻读研究生,师从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彭桓武教授,进行基本粒子物理学研究,三年后,毕业留校任教。
研究生期间,周光召曾负责到物理系图书馆值班,为寻找上晚自习地方的同学开门服务。在北大理论物理教研室任教期间,他一边开设教学课程,一边承担着科研工作。
周光召先生为本科生开设的“电动力学”课程包括微观电动力学、宏观电动力学和狭义相对论三部分,精心准备的讲义对电动力学进行了透彻的整理、总结,为学生们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演绎训练,在不断探索中,形成了一套着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技能训练、具有北大特色的教学风格。与此同时,他还在外系教大课,如此繁重的教学任务下,周光召的科研工作一点儿也没落下。为了克服高血压症,他“每天坚持三千米长跑,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提出了从微观电动力学到宏观电动力学的研究论文”。
周光召“中国核武之父”事迹篇3
2024年8月17日,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原主席,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周光召,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周光召先生自1993年8月起,任中国科大校长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1998年8月起任中国科大名誉校长。在中国科大四十周年校庆之际,他欣然为学校题词:建设一流大学,培育兴国英才。他的爱国热情和科学精神激励和影响着年轻一代的科大学子,永攀科学技术高峰,为国家科技和发展贡献属于自己的一份力量。
8月17日晚,伴着淅淅沥沥的秋雨,“光召走了!”这噩耗在熟悉光召先生的人群中迅速传播。非常静悄,就像怕惊扰了先生的安睡;又如惊雷,轰响在许许多多人的心头。
周光召先生是中国的理论物理学家,但他的学术影响超越了国界;他是中国科学院院长,但他对国家科学技术发展的贡献超越了院界;他是位自然科学家,但他的理念、精神和人格力量超越了科学技术范畴!
伴随光召先生逝世消息的不胫而走,先生的音容笑貌、丰功伟绩、崇高风范,一幕幕、一件件闪现在我们的眼前和脑海中……
光召先生是位极富创新精神的著名理论物理学家,也是一位功勋卓著、务实低调的“两弹一星”元勋。
光召先生生于1929年,湖南长沙人。1951年从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1952年在北京大学师从彭桓武先生攻读理论物理研究生。1957年,被国家选派赴莫斯科杜布纳核子研究所从事基础研究。不到4年里,年轻而才智超人的他在国际著名期刊发表重要论文33篇,两度获得科研奖金。
周光召“中国核武之父”事迹篇4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科学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原主席,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周光召同志,因病于2024年8月17日22时5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周光召同志1929年5月出生于湖南长沙。1942年起就读于重庆南开中学。1946年秋考入清华大学先修班,1年后以优异成绩转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49年10月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1年8月考取清华大学物理系研究生。1952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9月随院系调整进入北京大学研究生院进行基本粒子物理研究。1954年8月起任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讲师。
1957年1月,周光召同志被国家选派到苏联杜布那联合原子核研究所从事基本粒子物理研究。在此期间,他建立了极化粒子反应的相对论性理论,是国际上基本粒子相对论螺旋振幅分析的开创者;严格证明了电荷共轭宇称破坏的一个重要定理,推导和证明了赝矢量流部分守恒定理(PCAC),成为国际公认的PCAC奠基者之一。
1961年2月,周光召同志回国任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同年5月调入第二机械工业部北京第九研究所,任理论部第一副主任兼一室主任,参加原子弹理论研究。他创造性地运用“最大功原理”,从理论上支持了我国自己的计算结果,和邓稼先同志等共同完成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设计方案,和于敏同志等突破氢弹原理,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理论设计作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贡献。1972年8月起,他先后任第九研究所所长、核工业部九局总工程师,领导完成了装备部队的第一代核武器的理论设计工作,为我国掌握中子弹和核武器小型化设计技术、完成核武器从第一代向第二代的过渡奠定了重要基础。
周光召“中国核武之父”事迹篇5
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设计过程中,因受到当时世界各国都对原子弹理论保持着高度保密的制约,曾经一度使设计陷入了困境。当时唯一可供参考的内部资料是苏联总顾问向国家部长介绍情况的一份口授的且极其简要的记录。由于这份资料上的数据有个别错误,在当时引起了一场激烈的争论。一些坚决相信苏联专家的科技人员坚持认为资料上的记载是正确的,我们之所以在理论上算不出那一数值是由于我们“不懂”。周光召以他特有的敏锐和智慧,做了一个“最大功”的计算,从而结束了这场争论,让大家确信算不出的原因是由于资料上的误记。
为了扭转在大跃进后普遍存在的热情高而科学性不够的情况,周光召从建立严格科研程序,培训科研人员,提高研究工作的系统性、严密性入手,做了大量的组织工作。在此后的10多年中,周光召对核武器理论各个领域的研究工作都显示出很高的造诣和很强的指导能力。他参与并领导开展了爆炸物理、辐射流体力学、高温高压物理、二维流体力学、中子物理等多个领域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许多具有实际价值的重要成果,这些成果为弄清核武器产品内部的运动规律,为核武器的理论设计奠定了基础。
同时,他还十分关心科技人员的培训,多次举办专题讲座,亲自撰写讲义,深受听课者的欢迎。多年来,他指导、培养了不少科学研究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