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希季中国探空火箭技术之父事迹
王希季中国探空火箭技术之父事迹是什么样的呢?王希季的故事大家想了解哪些?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5年王希季中国探空火箭技术之父事迹(通用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王希季中国探空火箭技术之父事迹精选篇1
王希季,卫星与返回技术专家。1921年7月26日生于云南昆明。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大获学士学位。1949年获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硕士学位。199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技术顾问。曾任大连工学院副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上海科技大学教授、上海机电设计院总工程师、七机部八院总工程师、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及科技委主任等职。中国早期从事火箭及航天器的研制和组织者之一。中国第一枚液体燃料探空火箭、气象火箭、生物火箭和高空试验火箭的技术负责人;提出中国第一颗卫星运载火箭“长征一号”的技术方案,并主持该型运载火箭初样阶段的研制;主持核试验取样系列火箭的研制。曾任返回式卫星的总设计师,负责制定研制方案,采用先进技术,研究卫星返回的关键技术;任小卫星首席专家,双星计划工程总设计师等职。1985年、1992年各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项,1999年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主要代表作有:《航天器进入与返回技术》、《空间技术》、《卫星设计学》、《建设我国空间基础设施》等。
王希季中国探空火箭技术之父事迹精选篇2
他是中国第一枚运载火箭“长征一号”总体方案的设计者,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总设计师。中国18种探空火箭中有12种由他担任型号负责人。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原副院长,目前在世的“两弹一星”元勋中最年长的一位——王希季。
今年4月28日,在“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54周年、第九个“中国航天日”之际,王希季授权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和证书放置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第五研究院展示中心进行展览,以激励新一代航天人不断前行。今天是王希季院士的103岁生日,祝愿他生日快乐!
1921年7月26日,王希季在云南昆明出生。17岁时,只上了一年职校的他考入了西南联合大学。为了迅速弥补知识上的差距,王希季发明了一套高效的学习法——四段作息制。
他将时间精准划分,白天全神贯注地听课学习;黄昏时分,当同学们外出放松时,他抓紧时间学习;晚上8点前,他就上床睡觉,以便在凌晨一两点起来学习;学到清晨5点左右,他会再睡两个小时,再起床上课。
1940年,在日本侵略军占领越南后,飞机对昆明进行了狂轰滥炸,西南联大更是被轰炸的重点对象。在一次空袭后,王希季心系家人安危,急切地穿行在残垣断壁之间。沿途中尸横遍野、哀嚎声声的惨状深深刺痛了他的心,也激发了他内心深处的报国之志:“那个时候就是想工业报国。落后挨打,人家总说你工业不行,造不出炮,造不出舰。”他深知,只有工业崛起,才能让国家不再受制于人。
王希季中国探空火箭技术之父事迹精选篇3
王希季,白族,1921年7月26日生于云南昆明。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航天专家,一生致力于中国航天空间技术的研究、发展,尤其在卫星返回关键技术研究方面作出卓越贡献。曾任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及科技委主任、小卫星首席专家、双星计划工程总设计师等职,负责完成了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技术设计,并首发成功。他两次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并于1999 年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他是中国第一枚探空火箭技术负责人,他是中国第一枚运载火箭“长征一号”总体方案设计者,他是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总设计师,在中国的18种型号火箭中,有12种是他担任负责人设计研制出来的!他就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希季。
1921年7月26日,王希季出生在云南一户商贾之家。父亲王毓崑饱受商场沉浮,因此不愿孩子再身陷商海,唯一的心愿是希望他们能学一门手艺,过上平静的生活。但王希季不甘平庸, 勤奋刻苦,在昆明读书时就已小有名气。1934年,时年13岁的王希季,因在全市小学毕业会考中成绩第一而被誉为“春城小状元”;初中毕业后,他又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上当时的云南名校昆华高级工业职业学校的土木科;1938年,还在读高二的王希季,应同学之邀,参加了刚迁至昆明不久的西南联大的招生考试,考取了该校工学院机械工程系。
1940年,日本侵略军占领越南后,频繁轰炸昆明。炮火连天,尸横遍野,哀嚎震天。同胞的鲜血点燃了王希季的怒火,然而,那时的他却只有欲哭无泪的悲叹:国弱万民哀。
一幕幕惨绝人寰的场景,是他今生不曾抹去的痛。年轻的王希季怀揣“多学知识、振兴民族工业,以此救国”的决心,在20世纪40年代末,以优异成绩考入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就读于动力与燃料专业。
王希季中国探空火箭技术之父事迹精选篇4
王希季的父亲王毓崑是商人,生意场上沉浮多年,不愿孩子再身陷商海,唯一的心愿是希望他们能学一门手艺,过一种能养活自己的平安日子。但王希季不甘平庸,从职校考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入读工学院机械系。
在西南联大,最让他“耿耿于怀”的是,机械学大师刘仙洲先生让他吃了第一个零蛋。在一次测验中,刘仙洲先生给出题目,要求计算准确到小数点以下三位数。王希季举起计算尺刷刷算完。一看成绩,零蛋。因为计算结果的小数点下三位是根据计算尺估算的。
“刘先生给了我零分,让我终身受益。搞工程的人必须要坚持零缺陷。我考试中的小数点下三位就是缺陷,如果有缺陷,工程就会变成零。”后来成为航天专家的王希季,与“零缺陷”工程打了大半辈子交道。
在大学,王希季萌生了“工业救国”的想法。1942年,西南联大毕业后进入兵工厂, 抗日战争胜利后,又到了昆明的电厂。
1948年,王希季踏上了留学旅程,前往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动力及燃料专业留学。1949年,他以优异成绩获取了科学硕士学位。
就在王希季准备进一步攻读博士学位时,国内传来消息,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成立。次年3月,王希季登上“克利夫兰总统号”。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继续读博,他答:“从我出生时起,国家就一直在混乱中,支离破碎。我出去读书时国内还没统一,回来时已经统一了,这对我来说很重要。”
就这样,他毅然放弃了国外良好的学术环境,和一批中国留学生一起登上“克利夫兰总统号” 轮船回到了祖国。
王希季中国探空火箭技术之父事迹精选篇5
“我在出国以前的人生都在支离破碎的中国大地上度过,现在新中国终于成立了,国家需要建设,所以我们回来了。”
——王希季
1921年7月26日王希季出生在云南昆明一个白族人家,从小家境尚可的他,很喜欢阅读,不仅把自家书看完,还常常去家里有书的同学家看书。
天有不测风云,他初中时,家道中落,借钱无门,连学费都交不起,为此,他就读有奖学金的昆华工校附中,因为该校设有奖学金,他全力以赴,年年用奖学金交学费,支撑他完成初中学业。
17岁那年,王希季刚读完高一,他就以优异成绩,跳级考取西南联大机械系,但一名高一学生要跟上大学课程的进度谈何容易。
骨子里有一股不服输的他,自创“四段学习法”,终于,“拼命三郎”的他,用1年的时间就跟上了大家的节奏。
1940年,日本炮轰昆明,火光冲天,尸横遍野。不到20岁的王希季虽义愤填膺,但也只能欲哭无泪,此时种下了“工业救国”“科学救国”的种子。
1948年,他通过教育部举办的公费留学考试,远赴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攻读动力与燃料专业,勤奋好学的他,边读书边在学校附近的热力发电厂工作,从锅炉工干到领班,全面掌握发电厂的各个生产环节和先进的管理方法。
1949年底,王希季顺利拿到科学硕士学位,正当他准备攻读博士学位时,刊登在《纽约时报》上的两张题为:“南京路上好八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