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亚两弹一星科学事迹
朱光亚两弹一星科学事迹大家了解吗?朱光亚的个人经历故事是怎样的?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朱光亚两弹一星科学事迹(通用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朱光亚两弹一星科学事迹篇1
干惊天动地事的朱光亚,在很长时间里是隐姓埋名人,外国人最早注意到他,是20世纪70年代。当时,在中国新闻媒体上,钱学森、朱光亚的名字总是连在一起。美国《纽约时报》因此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钱学森之后的那个人》。大多数人开始知道他了解他,是他与其他22位“两弹一星”元勋一起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是他被评为“感动中国”2011年度人物。
人生为一大事来,他一生就做了一件事,但却是新中国血脉中,激烈奔涌的最雄壮力量……
这是感动中国组委会给朱光亚的颁奖辞。“一生只做一件事”,这句话的原创不是别人,正是朱光亚自己。他的原话是:“我这一辈子主要做的就这一件事——搞中国的核武器。”前半句,淡定,谦逊,轻描淡写;后半句,雄壮,豪迈,奇峰突起。
朱光亚的长子——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朱明远代父亲领取奖杯时,说:
“父亲无时无刻不在以纯洁而高尚的道德情操滋养着我们的心灵,提升着我们的人生境界,这也是父亲一生不断默默地为我们送出的礼物。”
朱明远口中的“礼物”,正是“感动中国”的颁奖词:细推物理即是乐,不用浮名绊此生。
用朱光亚的话说就是:生活中不能抱有“差不多”“大概其”的态度,而是要付出百分之百的专注与细心。
朱光亚两弹一星科学事迹篇2
朱光亚(1924—2011),湖北武汉人,美国密执安大学研究生院物理系原子核物理专业研究生毕业,博士,研究员、教授。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工程院院长,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新中国核事业特别是“两弹”事业的元勋和主要科学技术领导人之一,中国科技事业特别是国防科技战线的一位卓越组织领导者。1955年1月,党中央、____做出创建我国原子能事业的决定。实施原子能计划,被列为新中国科学技术发展“12年规划”的重中之重,这是我国核事业起始的里程碑。1月31日,周恩来总理在国务院第四次全体会议上讲话时说:“对中国来说,这是个新问题,现在是原子时代,原子能不论用于和平或者用于战争,都必须懂得才行。
我们必须要掌握原子能。”为此,他提出要进行原子能知识教育:“要号召专家归队,各位如果知道有专长的人可以推荐,不要瞒起来。”根据钱三强的推荐及“归队”的召唤,1956年5月,父亲被高教部调回北京大学,与浙江大学的胡济民副教务长、北京大学的虞福春教授、复旦大学的卢鹤绂教授一起,担负起培养新中国第一批原子能专业技术人才的重任。1957年,父亲奉调来到位于北京郊区的原子能研究所(即后来的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任研究室副主任,与室主任何泽慧一起,带领青年人从事中子物理和反应堆物理研究。
在1958年6月21日召开的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____说:“原子弹就是那么大的东西,没有那东西,人家就说你不算数。那么好吧,我们就搞一点吧。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我看有十年工夫完全可能。”从此,中国人走上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主研发原子弹的创造奇迹之路。
朱光亚两弹一星科学事迹篇3
1924年12月25日,朱光亚生于湖北宜昌,由于家庭的原因,他自幼便接受有关西方的教育,之后更是对数学和物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8岁时便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了西南联合大学。翻译家许渊冲有一次接受采访时提到当年西南联大流行的“五大才子”:“湖北朱、安徽杨、外加许二王,理工文法五堵墙”,其中“湖北朱”指的就是朱光亚。
第二次世界大战,国民政府为了学习原子弹的先进技术,便委派了吴大猷、曾昭抡等人携带两名助手前往美国学习,李政道和朱光亚便随同一起前往。但到了美国才发现,凡是与原子弹有关的科研机构,包括工厂,外国人都不得进入。但朱光亚并没有放弃,靠着自己的才能进入了美国密执安大学,继续从事核物理学的学习和研究。之后发表了多篇著名的文章和论文。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朱光亚具有浓厚的家国情怀,他认为,只有把个人命运与祖国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把自己的聪明才智献给祖国,个人的人生价值和理想才能实现。少年时代,他就立下了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青年时期,他胸怀科学救国的远大抱负赴美留学。
朱光亚在美国密执安大学研究生院从事核物理学研究期间,积极参加留美学生进步团体,组织爱国进步活动。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美国后,他带头推动留学生回归报国。
朱光亚两弹一星科学事迹篇4
1942年夏天,当时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在重庆招收大学二年级插班生。在几位南开校友的关心和帮助下,朱光亚报名应试,顺利地转学西南联大。从大学二年级起他先后受教于周培源、赵忠尧、王竹溪、叶企荪、饶毓泰、吴有训、朱物华、吴大猷等教授。众多名师的栽培,使朱光亚学业有了较坚实的基础。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时,他从物理系毕业后留校任助教;同年,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提出中国也要做原子弹。于是,国民政府决定派出吴大猷、曾昭抡、华罗庚三位科学家赴美国考察,并要求每位科学家推荐两名助手同去。当时吴大猷推举的两名助手,一名是李政道,另一名就是朱光亚。
1946年9月,朱光亚等人刚到美国不久就被告知,美国不会向其他任何国家开放原子弹研制技术,加之抗战胜利后中国国内形势很快发生巨变,考察组只好解散,各奔东西,朱光亚进入美国密执安大学(即密歇根大学)研究生院,继续从事核物理学的学习和研究。
1947年,朱光亚在年轻的核物理学家M.L.Wiedenbeck副教授的指导下从事核物理实验研究,发表了《符合测量方法(I)β能谱》、《符合测量方法(II)内变换》等论文。
1949年秋,朱光亚毕业于美国密执安大学研究生院物理系原子核物理专业,并获博士学位。
1950年2月,朱光亚拒绝美国经济合作总署(ECA)的旅费,告别女友取道香港,回到北京,任北京大学物理系副教授,为大学生开设普通物理、光学等课程;归国前,他牵头与51名留美同学联名撰写了《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呼吁海外中国留学生回国参加祖国建设。
1952年12月,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停战谈判代表团秘书处任英文翻译。
1953年1月,全国院校调整,朱光亚接受组织安排调往东北人民大学(今吉林大学),在新建的物理系任教授。
1956年,新中国决定发展自己的原子能事业。这年,朱光亚参与筹建近代物理研究室(1957年划归北京大学),担负起为中国培养第一批原子能专业人才的重任;同年4月,朱光亚加入中国共产党。
朱光亚两弹一星科学事迹篇5
“两弹一星”精神源于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我国的“两弹一星”事业从一开始就是在____下有序推进的。重温这一段峥嵘岁月,“两弹一星”的研制,是在严峻外部环境、极端困难经济条件下,在____下,集全国、全民之力,组建科研队伍,抽调全国各方资源、力量,坚持“一盘棋”谋划、“一张图”作战、“一口气”攻关,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发挥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制度和全面领导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完成的。这一历程困难之大、艰辛之巨、挑战之重、奋斗之难超出想象,这其中凝结了以________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心血智慧,彰显了中华民族顽强拼搏、不畏艰难的民族精神。实践充分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我国的“两弹一星”事业。这是“两弹一星”研制取得全面胜利最根本的原因,也是“两弹一星”精神最根本、最重要的形成逻辑。
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中国共产党的鲜明政治品格。“再难也要搞原子弹”。20世纪50年代,面对西方国家的核威慑、核讹诈,我们党处变不惊、迎难而上,正确判断形势并及时调整政策,站在全局、战略、长远的高度作出了发展我国原子能事业的英明决策,在应对风险挑战上找到了有效的长期应对办法,扭转了危局、困局和险局,提高了党和国家应对风险、迎接挑战的能力和水平,保持了战略主动。实践充分证明,研制“两弹一星”不是被动应对和权宜之计,而是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必然结果。“两弹一星”奋斗史是我们党浴血奋战、百折不挠,自力更生、发愤图强,解放思想、锐意进取,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百年____的重要组成部分,伟大斗争和伟大实践是“两弹一星”精神的最核心内核和最显著标识。
“两弹一星”是综合国力的象征,是中华民族挺起脊梁的荣耀。“两弹一星”的擎天巨响,让我国赢得了和平、稳定和发展机遇。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实践充分证明,“两弹一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立下了不朽丰碑,“两弹一星”精神是中华民族最基本、最持久的自信,昭示着中华民族必将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实现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