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亚两弹一星科学家事迹材料
火箭技术的突破和人造卫星的研制,为我国的航天技术打下了坚实基础,朱光亚两弹一星科学家事迹材料新鲜出炉,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朱光亚两弹一星科学家事迹材料【精选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朱光亚两弹一星科学家事迹材料精选篇1
在原子弹研制初期,为了安排中子截面等基本核数据的调研、计算等工作,朱光亚让刚从苏联留学回国的胡仁宇承担组建中子物理实验室的重任,并嘱咐胡仁宇、赖祖武、唐孝威、王方定等青年人,在工作中要多学习、多讨论。要发扬学术民主,集思广义,弥补个人学识的不足,避免出现重大失误。每当青年们讨论重大问题时,朱光亚都尽量亲临指导,经过四五年努力,带出了一批技术骨干,完成了突破原子弹必须完成的临界实验、制备点火中子源、脉沖中子和γ测量等任务,为核武器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后来,胡仁宇、唐孝威、王方定等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当王方定院士回忆起那段往事时,感慨地说:“朱光亚副所长身着实验服站在我身边长时间地看着我做实验,不仅鼓舞我一个人,也使在场的全体工作人员深为感动。”“三种思路齐头并进,出现苗头集中突破、对后两种思路穷追不舍并作为后续突破工作的技术储备的决策,把高层管理者的重要作用表现出来了。特别是后两种思路的成果在多年之后的新的研制中又派上大用场,真是站得高,看得远”。
朱光亚一生献身科学、尊重规律,始终以严细慎实、坚韧执著的精神不懈探索、攻坚克难,求索进取是他一生科学实践的生动写照。无论是身居高位,还是奋战在科研一线,朱光亚始终不改科学工作者的本色。在原子弹攻关时期,他一边负责科研组织工作,一边亲自参与中子点火具体研究,既抓技术指导和业务协调,又抓队伍建设和管理,既要亲笔撰写规划报告和科研工作制度,又要深入现场组织试验和参与研制。
从大处到小处,他始终把严谨细致、科学求实作为基本要求;同时,始终把科学民主、大力协同作为攻关法宝,坚持博采众长、群策群力。靠着严细慎实、一丝不苟的科研作风,依靠科学民主决策和全国大协作,高效完成每一次大型试验,攻克一道道技术难关,快速实现了核武器的从无到有、从有到精。在他和老一辈科学家的言传身教下,严谨治学、处事务实、大力协同的科学精神和科研作风已成为科研人员代代传承的宝贵财富。
朱光亚两弹一星科学家事迹材料精选篇2
1946年9月初,朱光亚一行人搭乘“美格将军号”军舰从上海前往美国学习原子弹相关技术,可结果却让他们大失所望。美国的核垄断政策使得他们无法接触到前沿的知识,于是,朱光亚前往密歇根大学学习核物理专业,并最终拿到了核物理博士学位。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得知这个消息的朱光亚立即选择回国发展。朱光亚回国途中,他牵头撰写的《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这期间也发表在了《留美学生通讯》上,并迅速在留学生群体中引起轰动,助推了一场回国热潮。
朱光亚回国后,便立即奔赴北大担任教学工作。本以为之后的生活要一直在教学岗位上发光发热,然而,朝鲜战争的爆发却彻底改变了朱光亚的人生路。作为当时中国核武器领域的专家,朱光亚又该怎么做?
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英勇作战,捷报频传。美国为了扭转被动局面,一度发出核威胁,这让很多不太了解核武器的普通大众忧心忡忡。针对这种情况,朱光亚撰写了科普读物《原子能和原子武器》。与此同时,朱光亚也意识到年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想要自强,不再受外国人的欺负,就必须有自己的核装备。
朱光亚两弹一星科学家事迹材料精选篇3
朱光亚曾经说过:“我这一辈子主要做的就这一件事——搞中国的核武器。”1955年,新中国决定发展自己的原子能事业,朱光亚从东北调回北京,开始培养我国第一批原子能专业人才,他们后来成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核事业的骨干力量。1959年6月,苏联单方面撕毁与我国签订的有关协定,撤走专家,我国原子弹科研项目被迫停顿。党中央决定“自己动手,从头做起”,委托钱三强挑选一位“科学技术带头人”,钱三强推荐了朱光亚。只有35岁的朱光亚义无反顾地挑起了重担,从此做起了他这一辈子主要做的一件事——搞中国的核武器。
朱光亚是中国核武器研制和国防科技工作的主要组织领导者之一。在核反应堆研究中,领导设计建成轻水零功率装置,并开展堆物理试验,跨出中国自行设计、建造核反应堆第一步。主持编写的《原子弹装置科研、设计、制造与试验计划纲要及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中国原子弹研制最早的一份纲领性文献。他参与组织领导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枚空投航弹、首次导弹与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任务,后参与组织秦山核电站筹建、国防科技发展战略研究等工作,贡献卓著。
朱光亚两弹一星科学家事迹材料精选篇4
朱光亚是中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
多年来,他始终处于我国核武器发展科技决策的高层。在核武器技术发展的每一个重要关键时刻,都凝聚了他的智慧和决心,无论是发展方向的抉择和决策,还是核武器研制和核试验关键技术问题的决策,他都起到了主导作用,为中国特色核武器事业的持续快速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1999年9月18日,在人民大会堂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召开的表彰大会上,朱光亚与其他22位功勋卓著的科学家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这是我国科技界的至高荣誉。
朱光亚被评为2011年度“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在颁奖盛典上,组委会给朱光亚的颁奖词:
人生为一大事来。他一生就做了一件事,但却是新中国的血脉中,激烈奔涌的最雄壮的力量。细推物理即是乐,不用浮名绊此生。遥远苍穹,他是最亮的星。
2004年12月,编号为10388号的小行星正式命名为“朱光亚星”,朱光亚逝去了,但这颗星和他的精神将永耀苍穹。
2011年2月26日,一位87岁的老人在北京溘然长逝,2011年年底,他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这位老人名叫朱光亚。
朱光亚两弹一星科学家事迹材料精选篇5
朱光亚早期主要从事核物理、原子能技术方面的教学与科学研究工作;20世纪50年代末,负责并组织领导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研究、设计、制造与试验工作,参与领导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的制订与实施、国防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组织领导了禁核试条件下中国核武器技术持续发展研究、军备控制研究及武器装备发展战略研究等工作,为中国核科技事业和国防科技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在我国铸造核盾牌的伟大工程中,核试验的每一次成功,都倾注着朱光亚的心血与汗水;核武器发展前行的每一步,都凝结着朱光亚的智慧和决心。回顾自己的一生,朱光亚说:“我这一辈子主要做的就这一件事——搞中国的核武器。”凭借对祖国的忠诚和对事业的执着,在当时极端恶劣的自然条件和极度简陋的设备条件下,我国仅用 40 多次核试验就达到了外国几百次乃至上千次试验才达到的技术水平。
“大人不华,君子务实”。朱光亚工作上追求完美极致,注重各方协作协同,充分发扬技术民主,是实践科学精神的光辉典范。凭着这种科学精神,朱光亚等“两弹一星”元勋们创造了奇迹:从第一颗原子弹到安装在导弹上的核弹头,美国用了13年,苏联用了6年,中国仅用了2年;从第一颗原子弹到第一颗氢弹,美国用了7年3个月,苏联用了4年,中国则只用了2年8个月。
他一生就做了一件事,但却是新中国血脉中,激烈奔涌的最雄壮力量。细推物理即是乐,不用浮名绊此生。遥远苍穹,他是最亮的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