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陈芳允功勋事迹

| 徐球

“两弹一星”陈芳允功勋事迹大家知道是怎样的吗?陈芳允是怎样的科学家?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两弹一星”陈芳允功勋事迹15篇(精选),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两弹一星”陈芳允功勋事迹

“两弹一星”陈芳允功勋事迹(精选篇1)

1970年4月,中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成功后不久便提出发射同步定点通信卫星的计划。当年年底和1971年年初,陈芳允经过详细的调研和计算,提出了用“微波统一测控系统”来作为通信卫星发射和定点保持时的跟踪、测轨、遥测和遥控,而不必将它们分为独立的系统以完成各自的功能。统一系统大大节省卫星载荷的体积和重量,特别是星上天线的数目,同时也大大节省了地面设备的规模和投资。类似的微波统一系统曾成功地应用于美国阿波罗登月飞船的测控,但陈芳允提出的系统并非阿波罗系统的翻版,而是适用于同步和中低轨道卫星的、各项功能更加合理安排,可以同时工作而互不干扰的系统。他的建议得到了卫星测控部和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领导的批准和支持。

后来他和测量通信总体所的人员与航天部空间研究院的科技人员密切合作,进一步精心设计,使这一系统更为完善。他们对设备的研究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协调了卫星应答机和地面系统之间以及地面各分系统之间的关系。两套微波统一系统在80年代初期制成后被安装在陕西的渭南和福建的沙县,它们对1984年和以后中国通信卫星的发射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1983年,陈芳允和合作者提出利用两颗同步定点卫星进行定位导航的设想,这一系统称为“双星定位系统”。这个系统由两颗在经度上相差一定距离(角度)的同步定点卫星,一个运行控制主地面站和若干个地面用户站组成。主地面站发信号经过两颗同步定点卫星到用户站;用户站接收到主地面站发来的信号后,即作出回答,回答信号经过这两颗卫星返回到主地面站。主站—两颗卫星—用户站之间的信号往返,可以测定用户站的位置。然后,主地面站把用户站的位置信息经过卫星通知用户站。这就是定位过程。主地面站和用户站之间还可以互通简短的电报。

“两弹一星”陈芳允功勋事迹(精选篇2)

大学毕业后,陈芳允进入清华大学无线电研究所工作,所长任之恭看中了他的潜力,推荐他到自己的朋友,也是中国最早从事无线电工作的倪尚达所在的成都无线电修造厂从事技术工作。1945年初,陈芳允前往英国的Cossor无线电厂研究室,后来转入曼彻斯特工厂雷达研究室,研制英国第一套船上海用雷达,他是团队中唯一的中国人。

1948年5月,陈芳允带着满腔热血回到祖国,在中央研究院生理生化所工作。两年后,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合并为中国科学院,陈芳允当选为上海分院的工会主席。在此期间,他研制出国内生物电子学方面的第一套电子仪器设备,包括电刺激器、直流放大器及显示设备等。

1957年,陈芳允对苏联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进行了无线电多普勒频率测量,计算卫星的轨道参数。1958年,他转向脉冲技术研究工作。他提出并研制成功了纳秒级窄脉冲采样示波器,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可携带的采样示波器。经过精进,1963年他们成功研制出国际领先的毫微秒脉冲取样示波器。

1960年,他参加论证并提出了原子弹试验用的多道脉冲鉴别器的试制方案,又用了三年的时间,和同事一起研制出原子弹爆炸测试用的多道脉冲分析器,该仪器在原子弹试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64年,他带领团队又研制出可在飞机上使用的单脉冲体制雷达,该雷达被广泛运用于我国的歼击机。

1965年,陈芳允成为我国卫星测控技术的负责人,制定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测控方案,还参加了设备研制和台站建设。解决了卫星测量的三个重要问题:一、卫星是否进入轨道、二、卫星轨道是否符合预定要求;三、卫星在何时到达了什么位置。

1970年,在研究美国阿波罗登月飞船所用的微波统一测控系统的基础上,陈芳允设计了新的微波统一系统,为中国通信卫星发射成功提供了保障,他也因此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1989年9月,他带领课题组进行了第一代“北斗”可行性测试,结果显示,模拟计算数值与物体实际位置间的误差不超过20米,试验取得巨大成功。1994年,“北斗”计划项目启动,中科院院士孙家栋就任总设计师。

“两弹一星”陈芳允功勋事迹(精选篇3)

陈芳允自幼聪慧好学,五岁启蒙,1934 年考入清华机械系后转入物理系。在校时成绩优异,积极参加爱国运动,立志科学救国、振兴民族。1938 年毕业后留昆明清华无线电研究所从事研究。1945年至1948年,陈芳允赴英留学,参与英国第一套海洋雷达研制及船上测试。虽在异乡,却心系祖国,1948年放弃优渥待遇回国。回国后,他长期从事相关科研与开发工作。

1950年在中央研究院生理生化研究所,为神经生理学研究完成国内首套生物电子学设备。1957年,苏联发射首颗人造卫星,他对其进行无线电多普勒频率测量并算出轨道参数,为我国卫星测控技术奠基。1965年中国首颗人造地球卫星研制启动,陈芳允任卫星测量总体技术负责人,建立微波统一测控系统,于1984年成功应用于同步通信卫星发射。他还主持了回收型遥感卫星测控系统方案设计制定,助力卫星成功回收。

期间,陈芳允下放陕南工厂,仍未放弃科研,完成遥感卫星测控系统方案。1983年提出双星定位系统方案,为“北斗”奠基。2000年10月31日,首颗导航定位卫星成功发射,我国成为世界第三个拥有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陈芳允不仅科研成果丰硕,也为国防科技贡献卓著。1964年与李力田等研制飞机抗干扰雷达装备歼击机,还研制原子弹爆炸测试仪器,参与卫星测控系统建设。

1999年,83岁的陈芳允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他一生践行“科学救国”信念,为祖国科技事业,尤其是航天领域发展贡献巨大,他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功绩不可磨灭。

“两弹一星”陈芳允功勋事迹(精选篇4)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发展科学技术成为当务之急。1953年,陈芳允从上海调到北京负责电子学研究所的筹建工作。

当时发展原子能技术是中科院的重点工作之一,从苏联回来的钱三强筹建近代物理所(后改称原子能所),力邀陈芳允加入。

1954年,陈芳允带着一部分同事合并到钱三强所领导的物理研究所,组建成电子研究室。在此期间,他参与制定了《1956-1967 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修正草案)》(简称“十二年科技规划”)。

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陈芳允即对卫星进行了无线电多普勒频率测量,并和天文台的同志一起,计算出了卫星的轨道参数,该方法成为以后我国发射人造卫星所采用的跟踪测轨的主要技术之一。

1958年,他转向脉冲技术研究,成功研制出国际领先的毫微秒脉冲取样示波器。1963年,他参加论证并提出我国脉冲鉴别器的试制方案,合作研制出原子弹爆炸测试用的多道脉冲分析器,该仪器在原子弹的爆炸试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64年,他带领团队又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代机载单脉冲雷达,投产后,装备了空军大量歼击机,这是我国第一次在飞机上使用单脉冲体制的雷达。

“两弹一星”陈芳允功勋事迹(精选篇5)

1955年,陈芳允晋升为研究员。

1956年,陈芳允参加国家12年长期科学规划制定工作,并参加了新电子所的筹备工作。

1957年,原苏联发射的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陈芳允对卫星进行了无线电多卜勒频率测量,计算出了卫星的轨道参数。

1958年4月19日,日环食带经过海南岛南端,是最好的观测太阳射电辐射的机会,当时中苏组成联合观测队,陈芳允作为中方领队和天文学家王绶琯及原苏联科技人员共赴海南得到完美的观测结果。回京后,陈芳允协助王绶琯创立了射电天文研究工作。

1958年,他开始从事脉冲技术研究工作。提出并完成纳秒级窄脉冲采样示波器的研制,把采样示波器做成可以携带使用的仪器,在国际上是首创。

1960年,参加论证并提出了原子弹试验用的多道脉冲鉴别器的试制方案,三年后,与同事研制了出原子弹爆炸测试用的多道脉冲分析器,交原子弹试验场使用。

1963年研制出国际领先的纳秒脉冲采样示波器。

1964年,他和研究室的技术人员为空军研制出机载抗干扰雷达,由电子部工厂制造,装备了大量的歼击机。这是中国第一次在飞机上使用单脉冲体制的雷达。

1965年,陈芳允开始参加空间技术工作,担任卫星测量、控制的总体技术负责人,制定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的测控方案以多普勒测量为主,并在卫星入轨点附近的地面观测站设置雷达和光学设备加以双重保证。为此,他除总体设计外,还参加了设备研制和台站建设工作。

1967年,调到国防科委第26基地,从事卫星地面测控网的研制和建设工作。

1970年,陈芳允研究了美国阿波罗登月飞船所用的微波统一测控系统后,他针对通信卫星的测控要求,设计了新的微波统一系统,后被国防科委和卫星总体负责人孙家栋采纳。两套统一测控系统研制成功,为中国通信卫星发射成功起了重要作用。此项目与通信卫星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陈芳允为主要获奖者之一。

269156